素材辭典

中文字典 >> 火部 >>

注音: ㄙㄨㄟˋ 讀音: suì 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12 總筆畫: 16

簡體部首:  簡體部外筆畫: 12 簡體總筆畫:16

繁體部首: 繁體部外筆畫: 13 繁體總筆畫: 17

五筆86/98: OUEP 倉頡: FYTO 鄭碼: UOGW 電碼:3606

筆順編號:4334431353334454 四角號碼: 98833 UNICODE: 71E7


基本意思

suì   ㄙㄨㄟˋ
  1. 上古取火的器具:~石。~人氏(傳說中人工取火的發明者)。
  2. 古代告警的烽火:烽~。

方言注音

  • 粵語:seoi6
  •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sui5[客英字典]sui3sui5[海陸豐腔]sui6[客語拼音字匯]sui4[寶安腔]sui5[梅縣腔]sui3

詳細意思解釋

  • suì

〈名〉

  1. (會意。從火,遂聲。本義:古代取火器)
  2. 同本義 [flint]
    1. 燧,塞上亭守烽火者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燧,以取火于日。——《玉篇》
    3. 有圣人作,鉆燧取火,以化腥臊,而民悅之,使王天下,號之曰燧人氏。——《韓非子·五蠹》
    4. 鉆燧取火。——《論語·陽貨》
    5. 命夙駕載燧。——《左傳·文公十年》
    6. 鉆燧取火,以化腥臊。——《人類的出現》
    7. 幽王為熢燧。——《史記·周本紀》。正義:「炬火也。」
  3. 又如:燧(銅)鏡(古代用以向日取火)
  4. 火炬之類 [torch]
    1. 前驅舉燧,后乘抗旌。——曹植《應詔詩》
  5. 烽火臺 [beacon tower]
    1. 南朝自 武昌至 京口,列置烽燧,此山當是其一也。—— 宋· 陸游《過小孤山大孤山》
  6. 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。白天放煙告警叫「烽」,夜間舉火告警叫「燧」 [beacon fire]
    1. 幽王欲悅之,數為舉燧火。——《后漢書·孽嬖傳》
    2. 有寇則燃火,舉之以相告,曰烽。又多積薪,寇至即燔之望其煙,曰燧。晝則燔燧,夜則舉烽。——《后漢書·光武紀》注
  7. 又如:燧火(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);燧堡(烽火臺)。后泛指報警的烽火,不分晝夜
    1. 與城上烽燧相望。——《墨子·號令》
  8. 守望烽燧的基本組織 [beacon group]。燧是最基本的組織,專司本烽燧的守望職責,設燧長,其秩位相當于亭長

詞性變化

  • suì

〈動〉燃 [burn]

    1. 燧松明而識淺,散星宿于亭皋。——宋· 蘇軾《中山松膠賦一首》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巳集中》《火字部》 ·燧 ·康熙筆畫:17 ·部外筆畫:13
  • 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徐醉切,音遂。《玉篇》以取火於日。《禮·內則》左佩金燧,右佩木燧。《註》金燧取火於日。木燧鑽火也。《左傳·文十年》命夙駕載燧。又《定二年》鍼尹固與王同舟,王使執燧象,以奔吳師。《註》燒火燧繫象尾。 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金有六齊,金錫半,謂之鑒燧之齊。《註》鑒燧取水火於日月之器也。 又《史記·三皇紀》自人皇巳後,有五龍氏。燧人氏。又作遂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烜氏》掌以夫遂,取明火于日。《註》夫遂,陽遂也。《疏》取火於日,故名陽遂。猶取火於木,爲木遂也。又《史記·韓安國傳》攻烽燧,互詳烽字註。 《玉篇》同。亦作鐆。*考證:〔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輈人》金錫半,謂之鑒燧之齊。〕 謹按所引係攻金之事,與輈人無涉。謹照原文輈人改金有六齊。〔《史記·三皇紀》自人王以後,有五龍氏。燧人氏。〕 謹照原文人王改人皇。

English

flintstone; beacon, signal fire; torch

燧的造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