旒
注音: ㄌㄧㄡˊ 讀音: liú
五筆86: YTYQ 五筆98:YTYK 倉頡:YSOYU 鄭碼: SYZN 電碼: 2471
筆順編號: 4153314154325 四角號碼: 08212 UNICODE:65D2
基本意思
liú ㄌㄧㄡˊ- 古代旌旗下邊或邊緣上懸垂的裝飾品:「旌旗垂~」。
- 古代帝王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:「冕而前~」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lau4
- 客家話:[陸豐腔]liu3[客英字典]liu2[海陸豐腔]liu2[梅縣腔]liu2[寶安腔]liu2[客語拼音字匯]liu2[臺灣四縣腔]liu2
詳細意思解釋
- 旒 liú
〈名〉
- 旗子下邊懸垂的飾物 [ribbon]
- 旗十有二旒。——《禮記》。又如:旒旌(有垂旒的旌旗);旒綴(旌旗的垂飾。系結于旌旗之上。喻附屬);旒蘇(旒旗的垂飾)
- 古代皇帝禮帽前后的玉串 [tassels on ancient crowns,etc.]
- 天子玉藻,十有二旒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
- 又如:旒纊;旒紞(冕冠上懸垂的玉串);旒扆(借稱帝王。扆為帝王座位后的屏風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卯集下》《方字部》 ·旒 ·康熙筆畫:13 ·部外筆畫:9
- 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力求切,音劉。《玉篇》旌旗垂者。《類篇》旌旗之旓。《詩·商頌》爲下國綴旒。《傳》旒,章也。《箋》旌旗之垂者也。 又冕旒,以絲繩貫玉,垂冕前後也。《禮·玉藻》天子玉藻十有二旒。《註》天子以五采爲旒,旒十有二。 又《韻補》葉力救切。《皮日休·補九夏歌》何以樂之,金石九奏。何以賜之,龍旂九旒。 《集韻》或作斿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