隳
注音: ㄏㄨㄟ ㄉㄨㄛˋ 讀音: huī duò
簡體部首: 阝 簡體部外筆畫: 15 簡體總筆畫: 17
繁體部首: 阜 繁體部外筆畫:15 繁體總筆畫: 18
五筆86/98:BDAN 倉頡: NBOP 鄭碼: YGOU 電碼:7149
筆順編號: 52131212511342444 四角號碼: 74338 UNICODE:96B3
基本意思
huī ㄏㄨㄟˉ- 毀壞;崩毀:「~人之城郭。」
方言注音
- 粵語:fai1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fui1tui3[客英字典]fui1[臺灣四縣腔]fi1tui3[梅縣腔]fi1to3
詳細意思解釋
- 隳 huī
〈動〉
- 毀壞城墻或山頭;毀壞 [destroy wall or hill;destroy]
- 隳名城。——漢· 賈誼《過秦論》
-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。
- 又如:隳墮(毀壞;動搖);隳突(騷擾);隳圮(傾坍;倒塌);隳名(隱姓埋名)
- 怠惰。通「惰」 [be lazy]。如:隳惰(懈怠);隳慢(怠惰;怠慢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戌集中》《阜字部》 ·隳 ·康熙筆畫:23 ·部外筆畫:15
- 《廣韻》許規切。俗隓字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故物或行或隨,或響或吹,或強或羸,或載或隳。《宋玉·高唐賦》長吏隳官。 又通作墮。《禮·月令》繼長增高,毋有壞墮。《釋文》墮亦作隳。 又《讀書通》與毀通。《荀子·富國篇》非將隳之也,說不免焉。《後漢·袁紹傳》所過毀突。《文選》作隳。*考證:〔《老子·道德經》或強或嬴〕 謹照原文嬴改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