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辭典

中文字典 >> 纟部 >>

注音: ㄐㄧㄡ 讀音: jiū 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2 總筆畫: 5

簡體部首: 簡體部外筆畫: 2 簡體總筆畫: 5

繁體部首:

五筆86/98:XNHH 倉頡: VMVL 鄭碼:ZZI 電碼: 4763

筆順編號: 55152 四角號碼: 22100 UNICODE:7EA0


基本意思

(糾)

jiū   ㄐㄧㄡˉ
  1. 纏繞:~纏。~紛。
  2. 矯正:~偏。~正。
  3. 集合(含貶義):~合。

英漢互譯

  • correct rectify entangle gather together 

方言注音

  • 粵語:gau2

詳細意思解釋

糾、糺 jiū〈名〉

  1. (形聲。從糸( mì),表示與線絲有關,丩( jiū)聲。本義:三股的繩子)
  2. 同本義 [hinged cord]
    1. 糾,繩三合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按,俗字作糺。單股曰紉,兩股曰糾,三股曰糾,亦曰徽。」
    2. 徽以糾墨。——揚雄《解嘲》
  3. 又如:糾纆(繩索。糾,二合繩;纆,三合繩)

詞性變化

糾 jiū〈動〉

  1. 纏繞 [wind]
    1. 其笠伊糾。——《詩·周頌·良耜》
    2. 何異糾纆。——《漢書·賈誼傳》。注:「絞也。」
    3. 青綸競糾。——郭璞《江賦》
    4. 糾思心以為纕兮。——《楚辭·悲風歌》。注:「戾也。」
    5. 橫厲糾紛。——《后漢書·劉琨傳》。注:「亂貌。」
    6. 福與禍如糾纏。——《鶡冠子》
  2. 又如:糾蓼(互相牽引);糾結(連結);糾糾(纏繞的樣子);糾曲(糾結盤曲)
  3. 糾集;集結 [gather;collect]
    1. 糾合宗族于成周。——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
    2. 收離糺散。——《后漢書·荀彧傳》。注:「合也。」
    3. 糾合俊杰披奸猖。——王安石《開元行》
  4. 又如:糾辦(收集,備辦);糾合(聯絡,聯合);糾勒(聚集統率);糾會(會合);糾約(糾合約集)
  5. 矯正 [rectify]
    1. 以糾邦國。——《周禮·大司馬》。注:「猶正也。」
    2. 慢則糾之以猛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
    3. 糾之以政。——《左傳》
  6. 又如:糾劾(審查,彈劾);糾舉(糾正舉發);糾謬(糾正錯誤);糾繩(糾正懲處);糾錯(糾正錯誤)
  7. 督察 [supervise]
    1. 以五刑糾萬民。——《周禮·大司寇》
    2. 凡宮之糾禁。——《周禮·小宰》
    3. 貪利糾譑之名。——《荀子·富國》
  8. 又如:糾彈(糾察彈劾);糾案(檢舉監察);糾發(糾察舉發);糾逖(督察懲治)
  9. 檢舉 [accuse]
    1. 糾之以政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六年》。注:「舉也。」
    2. 恐見糾擿。——《明史》
    3. 訪緝糾詰。——清· 方苞《獄中雜記》
  10. 又如:糾拾(揭發檢舉);糾問(糾舉問罪);糾發(舉發);糾慝(懲處邪惡);糾駁(糾舉駁正)
  11. 擰 [twist]。如:糾他的臉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未集中》《糸字部》 ·糾
  • 《廣韻》居黝切《集韻》吉酉切,音朻。《說文》繩三合也。《史記·賈誼傳》何異糾纆。《註》《通俗文》云:合繩曰糾。 又《博雅》舉也。《書·囧命》繩愆糾謬。《疏》糾,謂發舉其愆過。《左傳·昭六年》糾之以政。《註》糾,舉也。 又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以糾萬民。《釋文》糾,察也。又《小宰》凡宮之糾禁。《註》糾,猶割也,察也。 又《詩·魏風》糾糾葛屨。《傳》猶繚繚也。《疏》稀疏之貌。 又《後漢·公孫瓚傳》糾人完聚。《註》糾,收也。 又《後漢·荀彧傳》收離糾散。《註》糾,合也。又《玉篇》告也。《廣韻》督也,參也,急也,戾也。 又《集韻》舉夭切,音矯。《詩·陳風》舒窈糾兮。《傳》窈糾,舒之姿也。 又《正韻》舉有切,音九。義同。 又《韻補》葉居由切,結也。《嵆康·琴賦》瀄汨澎湃,蟺相糾。放肆大川,濟乎中州。 《正字通》俗從斗作紏,非。○按《說文》糾在丩部,今倂入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三》《丩部》 ·糾
  • 繩三合也。從糸丩。居黝切

文三


English

investigate, inspect

糾的造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