泄
注音: ㄒㄧㄝˋ ㄧˋ 讀音: xiè yì
簡體部首: 氵 簡體部外筆畫:5 簡體總筆畫: 8
繁體部首:水
五筆86/98: IANN 倉頡: EPT 鄭碼: VEV 電碼:3118
筆順編號: 44112215 四角號碼:34117 UNICODE:6CC4
基本意思
xiè ㄒㄧㄝˋ- 液體或氣體排出:排~。~洪。~瀉。
- 漏,露:~勁。~露。~漏。~密。
- 盡量發出(情緒、情欲等):~憤。~恨。發~。
英漢互譯
- discharge let out release vent
方言注音
- 粵語:jai6sit3
- 客家話:[東莞腔]set7[寶安腔]set7
- ji3[客語拼音字匯]xiab5xiad5[臺灣四縣腔]ji3siet7[客英字典]ji5[海陸豐腔]ri3siet7[梅縣腔]siet7j5
詳細意思解釋
- 泄
洩 xiè〈動〉
- (形聲。從水,世聲。本義:泄水。在江西)
- 假借為「歇」。發泄;發散 [divulge;give away;let out]
- 運物之泄也。——《莊子·山木》。司馬注:「發也。」
- 窮岫泄云。——左思《魏都賦》。注:「猶出也。」
- 宗氣泄也。——《素問·平人氣象論》。注:「謂發泄也。」
- 精泄于目。——《淮南子·本經》
- 惠此中國,俾民憂泄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民勞》
- 蓄泄數千載。——李白《歷陽壯士勤將軍名思齊歌》
- 又如:泄宣(宣泄,宣露);泄冤(表白或洗雪冤屈);泄寫(宣泄,傾吐。寫,同「瀉」)
- 排出 [discharge;release;drain]
- 振河海而不洩。——《禮記·中庸》
- 瀉出于兩峰之間。——宋· 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
- 又如:泄洪;泄水道;泄水壩;泄水閘
- 腹瀉 [have diarrhoea]
- 金郁泄之。——《素問·六元正經大論》。注:「謂滲泄也。」
- 又如:泄溺(大小廣);泄下(水瀉,腹瀉);泄利(泄痢。水瀉;痢疾。利,通「痢」);泄注(腹瀉);泄藥(泄劑。瀉藥)
- 泄漏;泄露 [leak]
- 言若泄臣不獲死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
- 陰重不泄。——《史記·萬石張叔傳》
- 又如:泄了陶(露了底);泄口(謂言語泄露);泄風(泄漏消息)
- 物體由孔穴或縫中滴下、透出或掉出 [drop]
- 落淚便如瀉。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- 又如:泄涕(猶流淚)
- 混雜 [mix]。如:泄用(混合);泄橫(紛雜飛散)
- 通「殜」。狎侮;輕慢 [neglect]
- 武王不泄邇,不忘遠。——《孟子·離婁下》
- 憍泄者,人之殃也。——《荀子·榮辱》
- 又如:泄慢(輕慢);泄瀆(輕慢,褻瀆)
詞性變化
- 泄 xiè
〈名〉
- 病癥名 [diarrhoea]。如:泄風(中醫病癥名)。
- 指風邪久入腠理間,以致出現汗泄不止、口干、身痛的病癥
- 皮膚長小疙瘩并有瘙癢的病癥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巳集上》《水字部》 ·泄 ·康熙筆畫:9 ·部外筆畫:5
- 《唐韻》余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以制切,音曳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受九江博安洵波,北入氐。《水經》泄水,出博安縣,北過芍陂,西北入于淮。《註》博安縣,地理志之博鄕縣也。 又散也。《詩·大雅》俾民憂泄。《傳》泄,去也。《箋》猶出也,發也。 又泄泄,舒徐貌。《詩·邶風》泄泄其羽。《傳》飛而鼓其翼,泄泄然也。 又衆也。《詩·魏風》桑者泄泄兮。《傳》泄泄,多人之貌。 又《爾雅·釋訓》憲憲泄泄,制法則也。《李巡曰》皆黨惡爲制法則也。 又《詩·大雅》天之方蹶,無然泄泄。《孟子》泄泄猶沓沓也。《註》怠緩悅從之貌。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私列切《正韻》先結切,音薛。與渫同。除去也。詳渫字註。 又漏也。《管子·君臣下篇》古言墻有耳者,微謀外泄之謂也。 又《揚子·方言》歇也。楚揚謂之歇。 又發越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季春之月,陽氣發泄。 又雜也。《後漢·杜詩傳》頗泄用之。 又嫚也。與渫同。《荀子·榮辱篇》憍泄者,人之殃也。 又與洩同。 又姓魯泄柳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十一》《水部》 ·泄
- 水。受九江博安洵波,北入氐。從水丗聲。余制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