汳
注音: ㄅㄧㄢˋ 讀音: biàn
簡體部首:氵 簡體部外筆畫: 4 簡體總筆畫: 7
繁體部首:水
五筆86/98:IRCY 倉頡:EHE 鄭碼: VPXS
筆順編號:4413354 四角號碼:32147 UNICODE:6C73
基本意思
biàn ㄅㄧㄢˋ- 古河名,又稱汴水,在中國今河南省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bin6
詳細意思解釋
- 汳 biàn
〈名〉古水名。晉以后被認為是汴水的下游,「汳」名遂廢,通稱汴水 [Bian River]
- 汳,水。受陳留浚儀陰溝,…,東入於 泗,從水反聲。——《說文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巳集上》《水字部》 ·汳 ·康熙筆畫:8 ·部外筆畫:4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皮變切《正韻》毗面切,音卞。水名。水受陳留浚儀隂溝,至蒙爲雝水,東入於泗。《水經》汳水,出隂溝,逕浚儀縣北。又東至梁郡蒙縣,爲濉水。餘波入睢陽城中。《酈道元注》隂溝卽蒗蕩渠也,亦言汳,受旃然水。又云:丹泌亂流,於武德絕河,南入滎陽合汳,故汳兼丹水之稱。汳水東逕陳留,又東逕梁國睢陽縣,又東逕貫城。城在蒙縣西北。汳水自蒙縣南出,今無水。惟睢陽城南側有小水,南流入雎城。亦作汴。《後漢·明帝紀》遣將作謁者王吳修汴渠,自滎陽至於千乗海口。《註》汴渠卽蒗蕩渠也。《宋曾鞏曰》昔禹於滎澤下分大河爲隂溝,出之淮泗,至浚儀西北,復分二渠。其後或曰鴻溝,或曰浪宕渠,或曰浚儀渠,或曰石門渠。石門渠東合濟水,與河渠東注,至於敖山之北而兼汴水,又東至滎陽之北,而旃然之水東流入汴。滎陽之西有廣武二城,汴水自二城閒小中東流而出,濟水至此乃絕。桓溫將通之而不果者,晉大和之中也。劉裕浚之,始有湍流奔注。以漕運者,義熙之間也。皇甫誼發河南丁夫百萬開之,起滎陽入淮,千有餘里。更名之曰通濟渠者,隋大業之初也,後世因其利焉。《一綂志》汴水源出開封府滎陽縣大周山,合京、索、須、鄭四水,東南至中牟縣,北入於黃河。 又《廣韻》芳萬切《集韻》孚萬切,音。義同。 《集韻》或作汴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十一》《水部》 ·汳
- 水。受陳畱浚儀陰溝,至蒙爲雝水,東入于泗。從水反聲。皮變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今作汴,非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