拗
注音: ㄠˇ ㄠˋ ㄋㄧㄡˋ 讀音: ǎo ào niù
簡體部首: 扌 簡體部外筆畫:5 簡體總筆畫:8
繁體部首:手
五筆86:RXLN 五筆98:RXET 倉頡:QVIS 鄭碼:DZZY 電碼:2152
筆順編號:12155453 四角號碼: 54027 UNICODE: 62D7
基本意思
ǎo ㄠˇ- 彎曲使斷,折:竹竿~斷了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aau2aau3ngaau3
- 客家話:[梅縣腔]au3au5eu2[陸豐腔]au3[客語拼音字匯]au3au4[海陸豐腔]au3au5[客英字典]au3au5[臺灣四縣腔]au3au5[寶安腔]au5
- au3
詳細意思解釋
- 拗
抝 ǎo〈動〉
- (形聲。從手,幼聲。本義:折斷)
- 同本義 [break]
- 搗麝成塵香不滅,拗蓮作寸絲難絕。——唐· 溫庭筠《達摩支曲》
- 十分小心的拗開了,焦皮里面竄出一道白氣,白氣散了,是兩半個白面的饅頭。——魯迅《藥》
- 又如:拗折(折斷)
- 轉折;彎轉 [turn;bend]
- 讀到這里,他總是微笑起來,而且將頭仰起,搖著,向后面拗過去,拗過去。——魯迅《朝花夕拾》
- 另見 ào;niù
詞性變化
- 拗 niù
〈動〉
- 向相反或不順的方向扭轉 [turn back]。如:拗項(扭轉頸項);拗轉(扭轉);拗捩(扭彎)
- 另見 ǎo;ào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卯集中》《手字部》 ·拗 ·康熙筆畫:9 ·部外筆畫:5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於絞切《正韻》於巧切,坳上聲。《說文》手拉也。《增韻》折也。《尉繚子》拗矢折矛。《王令詩》低樹狂貌日摧拗。 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教切,坳去聲。拗戾,固相違也。《朱子·語類》王臨川天資亦有拗強處。《李綽秦中歲時記》初冬納文書,卻謂之選門閉。四月選事畢,卻謂之選門開。選人名在令史前,謂之某家百姓。狀在判後,又卻須黏在判前,因名四拗。 又《集韻》於交切,音坳。義同。 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乙六切,音郁。抑也。《班固·西都賦》蹂躪其十二三,乃拗怒而少息。《註》禽獸十分殺其二三,抑士卒怒以少息焉。 又《集韻》於糾切,幽上聲。義同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十二》《手部》 ·拗
- 手拉也。從手幼聲。於絞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