狍
注音: ㄆㄠˊ 讀音: páo
簡體部首:犭 簡體部外筆畫: 5 簡體總筆畫: 8
繁體部首: 犬
五筆86/98: QTQN 倉頡:KHPRU 鄭碼:QMRY 電碼: 6594
筆順編號: 35335515 四角號碼: 47212 UNICODE: 72CD
基本意思
páo ㄆㄠˊ- 鹿一類的動物,比鹿小,毛夏季栗紅色,冬季棕褐色,雄的有分枝狀的角。肉可食。
英漢互譯
- roe
詳細意思解釋
- 狍 páo
〈名〉狍子。鹿的一種 [roe deer]
- 鉤吾之山,有獸焉,名曰狍鴞。——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
- 那些野雞、獐、狍各樣野味,分些給他們就是了。——《紅樓夢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巳集下》《犬字部》 ·狍 ·康熙筆畫:9 ·部外筆畫:5
- 《廣韻》薄交切《集韻》蒲交切,音庖。《玉篇》獸也。《山海經》鉤吾之山有獸焉,羊身人面,目在腋下,虎齒人爪,音如嬰兒,名曰狍鴞。是食人。《郭註》曰:爲物貪惏,食人未盡,還害其身。像在夏鼎。左傳所謂饕餮是也。狍,音咆。《東觀餘論》以飾器之掖腹,象其本形。示爲食戒。*考證:〔《山海經》鉤吾之山有獸焉,名曰狍鴞。是食人。《註》郭曰,爲物貪惏,食人未盡,還害其身。〕 謹照原書註郭改郭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