犰
注音: ㄑㄧㄡˊ 讀音: qiú
簡體部首: 犭 簡體部外筆畫:2 簡體總筆畫:5
繁體部首:犬
五筆86/98: QTVN 倉頡: KHKN 鄭碼: QMQY
筆順編號: 35335 四角號碼:44217 UNICODE: 72B0
基本意思
qiú ㄑㄧㄡˊ- 〔~狳〕哺乳動物,身體分前、中、后三段,頭尾及胸部都有鱗片,腹部有毛,穴居土中,善于掘土。晝伏夜出,吃果、菜、蚊、蚯蚓等。肉可食,鱗甲可制提籃等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kau4
- 客家話:[客語拼音字匯]qiu2
詳細意思解釋
- 犰 qiú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巳集下》《犬字部》 ·犰 ·康熙筆畫:6 ·部外筆畫:2
- 《廣韻》巨鳩切《集韻》渠尤切,音裘。《廣韻》犰狳,獸,似魚,蛇尾,豕目。見人則佯死。《山海經》餘峩之山,有獸焉,其狀如菟而鳥喙,鴟目,蛇尾,見人則眠,名曰犰狳。其鳴自訆。見則螽蝗爲敗。《事物紺珠》作犱。*考證:〔《山海經》餘峩之山,有獸焉,見人則眠,名曰犰狳。其鳴自。〕 謹照原文改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