告
注音: ㄍㄠˋ 讀音: gào
五筆86/98: TFKF 倉頡: HGR 鄭碼:MBJ 電碼: 0707
筆順編號:3121251 四角號碼:24601 UNICODE:544A
基本意思
gào ㄍㄠˋ- 說給別人,通知:~諭。~知。~誡。~訴。報~。勸~。奔走相~。
- 向行政司法機關檢舉、控訴:~發。~狀。控~。
- 表明,請求:~老。~急。自~奮勇。
- 宣布或表示某種情況出現:~成。~竭(宣布某種東西用盡)。~罄(現指財物用盡或貨物等售完)。公~。
英漢互譯
- accuse ask for inform notify tell
方言注音
- 粵語:gou3guk1
- 客家話:[梅縣腔]gau5[臺灣四縣腔]go5gau5guk7[客英字典]gau5kwuk7[東莞腔]gau5[海陸豐腔]go5gau5guk7[寶安腔]gau5[沙頭角腔]gau5[客語拼音字匯]gau4go4[陸豐腔]go5
- 潮州話:gao3(kàu)go3(kò)
詳細意思解釋
- 告 gào
〈動〉
- (會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「牛」,牛觸人,角著橫木,所以告人也。從口,從牛。本義:報告,上報)
- 同本義 [report]
- 告,牛觸人。角著橫木,所以告人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。——《書·金滕》
- 告公用圭。——《易·益》
- 必告父母。——《詩·齊風·南山》
- 以告于鄉先生君子。——《儀禮·鄉射禮》
- 告,請也。——《爾雅·釋言》
- 敢以告于先君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贊能》
- 敢敬告天子。——《書·康王之誥》
- 予誓告汝。——《書·甘誓》
- 誕告萬方。——《書·湯誥》
- 不告而娶。——《列子·楊朱》
- 不效則治臣之罪,以告先帝之靈。——諸葛亮《出師表》
- 入于太廟,還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。——宋· 歐陽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傳·序》
- 或告元濟曰:「官軍至矣!」——《資治通鑒·唐紀》
- 又如:告事(報告情況);告報(報告;稟報);告變(報告發生變故);告荒(報告災情)
- 把話說給別人聽,告訴 [tell]
- 告,語也。——《玉篇》
- 公語之故,且告之悔。——《左傳·隱公元年》
- 愿三老、巫祝、父老送女河上,幸來告語之。——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
- 項伯乃夜馳之 沛公軍,私見 張良,具告以事。——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
- 又如:轉告;電告;正告(嚴正地告訴);告訟(告訴);告稱(告訴;告說);告托(告訴,囑托)
- 揭發,告狀,控告 [accuse]
- 點紙連名,我可便直告到中書省。——《陳州糶米》
- 小人告了一年的狀,竟無人作主。——《紅樓夢》
- 又如:上告(向上級機關或司法部門告狀);誣告;控告;告首(告發);告引(互相告發;牽連而出)
- 請求 [ask for]
- 夫為人子者,出必告,反必面。——《禮記》
- (曹操)佯怒 夏侯杶,亦欲斬之。眾官告免。——《三國演義》
- 又如:告致(官員告老退休);告飲(請飲);告糴(請求買糧);告請(申請,請求);告命(請命)
- 諭告,宣告。后作「誥」 [declare]
- 告,教也。——蔡邕《獨斷》
- 燕居告溫溫。——《禮記·玉藻》。注:「謂教使也。」
- 天子告朔于諸侯。——《谷梁傳·文公十六年》
- 又如:告誓(宣誓;禱告);告教(告喻教誨);告匱(宣告物質短缺);告譴(宣示譴責之意)
- 告別,辭行 [ask for leave]
- 足下待故人如此,便請告退。——《三國演義》
- 又如:告訣(告別);告行(告別,辭行)
詞性變化
- 告 gào
〈名〉
- 向公眾通知情況、事件、規定、法令等的書面形式 [statement]。如:文告;通告;廣告;告敕(委任狀);告詞(委任狀上的文詞)
- 姓
- 告 gào
〈形〉通「皓」( hào)。光亮,潔白 [bright;be pure white]
- 明告君子,吾將以為類兮。——《楚辭》
說文解字
- 《卷二》《告部》 ·告
- 牛觸人,角箸橫木,所以告人也。從口從牛。《易》曰:「僮牛之告。」凡告之屬皆從告。古奧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