召
注音: ㄓㄠˋ ㄕㄠˋ 讀音: zhào shào
五筆86/98:VKF 倉頡: SHR 鄭碼: YDJ 電碼:0664
筆順編號:53251 四角號碼: 17602 UNICODE: 53EC
基本意思
zhào ㄓㄠˋ- 召喚:~集。~見。
- 召致,引來:~禍。~人怨。
英漢互譯
- call together convene summon
方言注音
- 粵語:siu6ziu6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seu5cheu5[寶安腔]zau1[沙頭角腔]zau1[東莞腔]zau1[梅縣腔]zhau5[臺灣四縣腔]seu5ceu5[客英字典]chau5shau5[客語拼音字匯]cau4ceu4jio4sau4seu4[陸豐腔]shau5
- 潮州話:diou6/diao6<姓>siou6/siao6
詳細意思解釋
- 召 zhào
〈動〉
- (形聲。從口,刀聲。本義:呼喚)
- 召喚。用言語叫人來 [call;summon]
- 召,呼也。從口,刀聲。以言曰召,以手曰招。——《說文》
- 召,呼也。——《廣雅·釋詁二》
- 召有司。——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- 召趙御吏。
- 大府召視兒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童區寄傳》
- 亦召供奉。——宋· 王讜《唐語林·雅量》
- 又如:召呼(呼喚;通知;交代);召致(使之至;喚來)
- 招致 [incur]
- 故言有召禍也,行有招辱也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》
- 召武受辭。——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
- 收召后學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答韋中立論師道書》
- 召鬧取怒。
- 又如:召引(招引;引導);召幸(被招致或寵愛的人);召取(導致;引來)
- 邀請 [invite]
- 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鄰人。——《淮南子·脩務》。注:「召,猶請也。」
- 令召客者酒酣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分職》
- 今召客者,酒酣,歌舞,鼓瑟吹竽。——《呂氏春秋》
- 征召來授予官職或另有調用 [recruit]
- 于是天子乃召拜廣為 右北平太守。——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
- 召三老。——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
- 累召不應。——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
- 卒不召。——《明史》
- 召為南京右僉都御史。
- 感化和召喚 [move and inspire]
- 物色相召,人誰獲安!——《文心雕龍》
- 召集 [call together]
- 召令徒屬。——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
- 悉召群臣。——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- 召諸貴人。——《漢書·李廣蘇建傳》
- 召會武官。
- 另見 shào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丑集上》《口字部》 ·召 ·康熙筆畫:5 ·部外筆畫:2
- 《唐韻》直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直笑切,潮去聲。《說文》評也。《王逸曰》以手曰招,以言曰召。《書·甘誓》大戰于甘,乃召六卿。《詩·齊風》自公召之。《禮·曲禮》父召,無諾唯而起。 又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實照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時照切,同邵。《廣韻》邑名。《詩序》甘棠,美召伯也。《箋》召伯,姬姓,名奭,食邑于召。 又姓。《廣韻》召公之後。《前漢·循吏傳》召信臣,九江壽春人。《氏族博考》春秋召與邵一氏,後分爲二,汝南安陽之族皆從邵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二》《口部》 ·召
- 也。從口刀聲。直少切
-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- 也。言部曰。、召也。從口。刀聲。直少切。二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