薰
注音: ㄒㄩㄣ 讀音: xūn
簡體部首:艸 簡體部外筆畫: 14 簡體總筆畫: 17
繁體部首: 艸 繁體部外筆畫:14 繁體總筆畫: 20
五筆86/98: ATGO 倉頡:THGF 鄭碼:EMBU 電碼:5651
筆順編號:12231254312114444 四角號碼: 44331 UNICODE:85B0
基本意思
xūn ㄒㄩㄣˉ- 同熏。
- 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,又泛指花草的香氣:~蕕不同器(香草和臭草不能放在一個器物里,喻好和壞不能共存。亦稱「薰蕕異器」)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fan1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hiun1[東莞腔]hun1[海陸豐腔]hiun1[客英字典]hiun1[寶安腔]hiun1[梅縣腔]hiun1[客語拼音字匯]hiun1
- 潮州話:heng1(hurng)[揭陽]hêng1(heng)[潮陽]hing1(hing)
詳細意思解釋
- 薰 xūn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艸,熏聲。本義:蕙草)
- 香草名。即「蕙草」,又名「零陵香」 [holy basil]
- 薰,香草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薰草,蕙草也。——《廣雅》。按,即今零陵香。
- 葉曰薰,根曰薰是也。——《離騷》王逸注
- 一薰一蕕。——《左傳·僖公四年》
- 浮山有草焉,名曰薰。麻葉而方莖,赤華而黑實,臭如蘼蕪,佩之可以已癘。——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
- 腐鼠在壇,燒薰于宮。——《淮南子·說林》
- 又如:薰蕕(薰和蕕。一種香草和一種臭草;比喻美丑、善惡或君子、小人等);薰燧(焚燒香草以取香);薰草(即蕙草。俗名佩蘭)
- 香氣、香味 [aroma;fragrance of flowers]
- 陌上草薰——江淹《別賦》。注:「香氣也。」
- 又如:薰薰(酒器彌漫的樣子)
詞性變化
- 薰 xūn
〈動〉
- 以氣味或煙氣烤制物品。通「熏」 [treat meat,fish,etc. with smoke]
- 薰以香,自燒,此用其根也。——《漢書·龔勝傳》
- 又如:薰魚;薰雞;薰服(香熏的衣服。指妓女或妓樂。古代妓女用香薰其服,故名);薰沐(薰香和沐浴。表示虔敬)
- 感化。潛移默化地受影響 [exert]。如:薰染(感化,薰陶習染);薰修(佛家語。指修行。因用得修身,好比用香薰衣服,故名)
- 燒灼,熏炙 [burn]
- 燎薰爐兮炳明燭。——謝惠連《雪賦》。注:「火煙上出也。」
- 薰胥以刑。——《漢書·敘傳》。注:「謂相薰蒸。」
- 又如:薰戒(焚香齋戒);薰灼(用煙、火熏烤);薰心(心受熏灼。常形容愁苦)
- 用香物涂身 [burn joss sticks and take a bath]。如:薰沐(以香料涂身而沐浴。表示恭敬潔凈)
- 薰 xūn
〈形〉
- 和暖,溫和 [mild]
- 蕙風如薰。——左思《魏都賦》。注:「風至之貌也。」
- 又如:薰風(柔和的風。指夏季的南風);薰薰(和煦的樣子)
- 溫和的樣子 [warm]
- 薰然慈仁。——《莊子·天下》。釋義:「溫和貌。」
- 又如:薰然(溫和的樣子;和順的樣子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薰 ·康熙筆畫:20 ·部外筆畫:14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云切,音勲。《說文》香草也。《本草註》古人祓除,以此草薰之,故謂之薰。《山海經》浮山有草焉,名曰薰草,佩之巳厲。《左傳·僖四年》一薰一蕕。《前漢·兩龔傳》薰以香自燒。 又《南方草木狀》薰陸香出大秦。 又灼也。《易·艮卦》厲薰心。《爾雅·釋訓》爞爞炎炎,薰也。《註》皆旱熱薰炙人。 又與獯通。《史記·周本紀》薰育戎狄攻之。 又與勳通。《漢·夏承碑》策薰著于王室。 又《韻補》音萱。《黃庭經》沐浴盛潔棄肥薰,入室東向誦玉篇。 又許運切,音訓。義同。*考證:〔《漢·夏承碑》帶薰著于王室。〕 謹照原文帶改策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一》《艸部》 ·薰
- 香艸也。從艸熏聲。許云切
-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- 香艸也。左傳曰。一薰一蕕。蜀都賦劉注曰。葉曰蕙。根曰薰。張捐注上林賦曰。蕙、薰艸也。陳藏器曰。薰卽是零陵香也。郭注西山經曰。蕙、蘭屬也。非薰葉。從艸。薰聲。許云切。十三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