蒸
注音: ㄓㄥ 讀音: zhēng
簡體部首:艸 簡體部外筆畫: 10 簡體總筆畫:13
繁體部首: 火 繁體部外筆畫:10 繁體總筆畫: 16
五筆86/98: ABIO 倉頡:TNEF 鄭碼: EXAU 電碼: 5544
筆順編號: 1225253414444 四角號碼:44331 UNICODE:84B8
基本意思
zhēng ㄓㄥˉ- 熱氣上升:~汽。~騰。~發。~氣(液體或固體因蒸發沸騰或升華而變成的氣體)。~餾。云~霞蔚。~~日上。
- 用水蒸氣的熱力把東西加熱或使熟:~餅。~餃。~籠。
- 古代以麻秸、竹木制成的火炬:~燭。
- 細小的木柴。
英漢互譯
- braise braize
方言注音
- 粵語:zing1
- 客家話:[沙頭角腔]zin1[客英字典]zhin1[臺灣四縣腔]tsiin1[梅縣腔]zhin1[海陸豐腔]zhin1[寶安腔]zin1[東莞腔]zin1[客語拼音字匯]zin1
詳細意思解釋
- 蒸 zhēng
〈名〉
- (形聲。烝聲。本義:麻稈)
- 同本義 [hemp stalk]
- 蒸,析麻中干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今俗謂之麻骨棓,古燭用之,故凡用麻干葭葦竹木為燭皆曰蒸。
- 蒸,炬也。——《廣雅》
- 故云燭用蒸也。——《儀禮》疏
- 細小的木柴 [small firewood]
- 共祭祀之薪蒸材木。——《周禮·委人》。注:「給炊及燎,粗者曰薪,細者曰蒸。」
- 蒸間容蒸然者處下。——《管子·弟子職》。注:「細薪也。」
- 以薪以蒸。——《詩·小雅》
- 又如:蒸薪(木柴)
- 以麻秸、竹木制成的火炬 [torch]。如:蒸燭(古指以麻稈、竹木等制成的火炬)
- 中藥炮制法之一 [steaming]。將藥物隔水蒸熟,以便于制劑。如茯苓、厚樸蒸后易于切片。或加酒拌蒸,如大黃、地黃經蒸制后,熟大黃的瀉下減弱,熟地黃便成溫性而滋腎補血
詞性變化
- 蒸 zhēng
〈動〉
- 假借為「烝」。氣體上升 [evaporate]
- 蒸靈液以播云。——嵇康《琴賦》。注:「氣上貌。」
- 陰陽陶蒸。——張華《鷦鷯賦》。注:「氣上山貌。」
- 日氣蒸云。——《廣東軍務記》
- 又如:蒸樊(熱氣郁勃上升);蒸郁(濕氣旺盛上升)
- 同「烝」。古代祭祀時以牲之全體置于俎上 [sacrifice]
- 冬祭曰蒸。——《爾雅》
- 又如:蒸禋(祭祀)
- 燒煮 [steam]
- 素湯米飯蒸卷饅頭。——《西游記》
- 又如:蒸粟(蒸熟的粟子是黃色的,因以蒸粟比喻黃色);蒸暑(悶熱,暑熱如蒸);蒸黎(蒸煮野菜)
- 蒸 zhēng
〈形〉
- 同「烝」。眾,多 [many]
- 天生蒸民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- 立我蒸民。——《列子·仲尼》
- 莘莘蒸徒。——左思《魏都賦》
- 又如:蒸天價(滿天地;通天地);蒸人(眾人);蒸民(眾民,人民);蒸庶(百姓,眾民);蒸黎(民眾)
- 熱 [hot]。如:蒸炎(形容氣候悶熱);蒸暑(形容盛暑天氣悶熱);蒸悶(悶熱);蒸溽(濕熱)
- 興盛的樣子 [prosperous;thriving]。如:蒸蒸(興盛的樣子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蒸 ·康熙筆畫:16 ·部外筆畫:10
- 《唐韻》煑仍切,音烝。《說文》折麻中榦也。《詩·小雅》以薪以蒸。《箋》麤曰薪,細曰蒸。《周禮·天官·甸師》帥其徒以薪蒸,役外內饔之事。《疏》自然小者曰蒸也。 又衆也。《詩·大雅》天生蒸民。又地名。《吳越春秋》吳王召公孫聖,使門人提之蒸丘。 又通烝。《爾雅·釋天》冬祭曰蒸。《註》進品物也。 又《類篇》諸應切,音證。氣之上達也。《列子註》溫蒸同乎炎火,音去聲。《潘尼·苦雨賦》氣觸石而結蒸,雲膚合而仰浮。 《羣經音辨》蒸,經典蒸祭之蒸多去草,以此爲薪蒸。*考證:〔《周禮·天官·甸師》帥其徒,以薪蒸役內外饔之事。《註》自然小者曰蒸也。〕 謹照原文內外改外內。註改疏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一》《艸部》 ·蒸
- 折麻中榦也。從艸烝聲。,蒸或省火。煑仍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