茘
注音: ㄌㄧˋ 讀音: lì
簡體部首: 艸 簡體部外筆畫: 6 簡體總筆畫: 9
繁體部首: 艸 繁體部外筆畫:6 繁體總筆畫:12
五筆86/98: AVVV 倉頡:TSHH 鄭碼:EYYY
筆順編號:122535353 四角號碼: 44227 UNICODE: 8318
基本意思
lì ㄌㄧˋ- 同荔。
方言注音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li6[客英字典]li5[臺灣四縣腔]li5[陸豐腔]li6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茘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6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力智切,音麗。《說文》草也,似蒲而小,根可作刷。《禮·月令》荔挺出。《註》馬也。 又《屈原·離騷》貫薜荔之落蘂。《註》薜荔,香草也。 又《山海經》小華之山,其草有萆荔,狀如烏韭而生于石上。 又宮名。《三輔黃圖》扶荔宮,在上林苑中。 又國名。《史記·六國年表》秦伐大荔。《括地志》今朝邑縣東,故王城,卽大荔王城。 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有荔菲氏,隋荔菲雄。 又荔枝,樹名。《南方草木狀》荔枝,樹高五六丈,靑花朱實,實大如雞子。《西京雜記》尉佗獻高祖鮫魚荔枝。《左思·蜀都賦》側生荔支。 又荔浦,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蒼梧郡荔浦。 又通離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荅遝荔支。《干祿字書》離支,俗作荔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