苜
注音: ㄇㄨˋ 讀音: mù
簡體部首: 艸 簡體部外筆畫:5 簡體總筆畫:8
繁體部首: 艸 繁體部外筆畫: 5 繁體總筆畫: 11
五筆86/98: AHF 倉頡:TBU 鄭碼: ELVV 電碼: 5382
筆順編號:12225111 四角號碼: 44600 UNICODE: 82DC
基本意思
mù ㄇㄨˋ- 〔~蓿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葉子長圓形,花紫色,結莢果,可以喂牲口,做肥料。嫩苗可食。亦作「目宿」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muk6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muk7[梅縣腔]muk7[海陸豐腔]muk7[寶安腔]muk7[客英字典]muk7[客語拼音字匯]mug6
詳細意思解釋
- 苜 mù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苜 ·康熙筆畫:11 ·部外筆畫:5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莫六切《正韻》莫卜切,音牧。《本草》苜蓿,一名牧蓿,謂其宿根自生,可飼牧牛馬也。《史記·大宛列傳》馬嗜苜蓿,漢使取其實來,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肥饒地。《西京雜記》苜蓿,一名懷風,時人謂之光風,茂陵人謂之連枝草。《述異記》張騫苜蓿,今在洛中。《韓愈詩》萄苜從大漠。《漢書》作目宿。 又《博雅》水苜,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