茬
注音: ㄔㄚˊ 讀音: chá
簡體部首:艸 簡體部外筆畫: 6 簡體總筆畫:9
繁體部首:艸 繁體部外筆畫: 6 繁體總筆畫: 12
五筆86/98:ADHF 倉頡: TKLG 鄭碼: EGIB 電碼:9129
筆順編號: 122132121 四角號碼: 44214 UNICODE:832C
基本意思
chá ㄔㄚˊ- 莊稼收割后余留在地里的短莖和根:~子。麥~。
- 同一塊田地上莊稼種植或收割的次數:頭~。
- 短而硬的頭發、胡子:胡~子。
英漢互譯
- stubble batch
方言注音
- 粵語:ci4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zih1cih1[客英字典]chi1zih1[海陸豐腔]zih1chi1[東莞腔]ca2
詳細意思解釋
- 茬
茌 chá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艸,在聲。( chí)本義:草茂盛的樣子)
- 栽培植物(如麥子、玉米、苜蓿、豆或草)收割后余留的殘株 [stubble]。如:麥茬
- [量]∶指在同一塊地上,農作物種植或生長的次數 [crop]。如:這塊地里一年種幾茬
- 一批,一組[人或事物] [batch]。如:又一茬新人成長起來了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茬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6
- 《韻會》仕之切,音馳。《說文》草貌。 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東郡茬平。《應劭註》在茬之平地者也。 又《廣韻》側持切,音湽。義同。 又姓。見《集韻》。 又鋤加切,音槎。斫木。《魯語》山不茬蘗。字從艸。◎按茬字,《後漢書》《水經注》皆從仕,宋祁曰:當作荏,今茌茬荏存。茬字從艸作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一》《艸部》 ·茬
- 艸皃。從艸在聲。濟北有茬平縣。仕甾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