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辭典

中文字典 >> 艸部 >>

注音: ㄠˇ 讀音: ǎo 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4 總筆畫: 7

簡體部首: 簡體部外筆畫: 4 簡體總筆畫: 7

繁體部首: 繁體部外筆畫: 4 繁體總筆畫:10

五筆86/98: ATDU 倉頡:THK 鄭碼:EMGD 

筆順編號: 1223134 四角號碼: 44804 UNICODE: 82BA


基本意思

ǎo   ㄠˇ
  1. 古書上說的一種草,亦稱「苦芺」,嫩苗可食用。

方言注音

  • 粵語:ngou3ou3
  •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rau1[客英字典]jau3[臺灣四縣腔]jeu1jau1

詳細意思解釋

  • ǎo

〈名〉即苦芺 [ovalleaf thistle],亦稱鉤芺。一種菊科薊屬的宿根草( Cirsium ovalifolium ),葉有銳鋸齒,初生可食
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芺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4
  • 《玉篇》烏老切《唐韻》烏皓切,音襖。《說文》苦芺,草也。味苦,江南食以下氣。 又《集韻》於兆切,音夭。《爾雅·釋草》鉤芺。《疏》薊類,一名鉤,一名芺。《郭註》大如拇指,中空,莖頭有臺,初生可食。 又于到切,音奧。義同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一》《艸部》 ·芺
  • 艸也。味苦,江南食以下氣。從艸夭聲。烏皓切

別人正在查的漢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