芷
注音: ㄓˇ 讀音: zhǐ
簡體部首: 艸 簡體部外筆畫:4 簡體總筆畫: 7
繁體部首: 艸 繁體部外筆畫: 4 繁體總筆畫: 10
五筆86/98: AHF 倉頡:TYLM 鄭碼:EII 電碼: 5365
筆順編號: 1222121 四角號碼:44101 UNICODE: 82B7
基本意思
zhǐ ㄓˇ- 〔白~〕多年生草本植物,根粗大;莖葉有細毛,夏天開白色小花,果實橢圓形。根可入藥。簡稱「芷」;亦稱「辟芷」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zi2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zih3[寶安腔]zi3[海陸豐腔]zhi3[梅縣腔]tje3chii3chi3[客英字典]zhi3[客語拼音字匯]zi3
詳細意思解釋
- 芷 zhǐ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艸,止聲。本義:白芷,香草名,也叫「辟芷」。中醫學上以根入藥) 同本義 [angelica]
- 岸芷汀蘭,郁郁青青。——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
- 又如:芷若(香草名。即白芷與杜若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申集上》《艸字部》 ·芷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4
- 《唐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諸市切,音止。白芷,藥名。《本草》一名芳香,一名澤芬,生河東川谷中,主長肌膚,潤澤顏色,可作面脂。《荀子·勸學篇》蘭槐之根是爲芷。《屈原·離騷》扈江蘺與辟芷兮。 又地名。《前漢·夏侯嬰傳》戰于藍田芷陽。《註》芷陽,後爲霸陵縣。◎按芷陽《史記》作茝陽,音義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