諾
注音: ㄋㄨㄛˋ 讀音: nuò
簡體部首:讠 簡體部外筆畫:8 簡體總筆畫:10
繁體部首: 言
五筆86/98: YADK 倉頡:IVTKR 鄭碼: SEGJ 電碼:6179
筆順編號:4512213251 四角號碼: 34764 UNICODE:8BFA
基本意思
(諾)
nuò ㄋㄨㄛˋ- 答應的聲音,表示同意:唯唯~~。
- 答應,允許:~言。許~。承~。一~千金。
英漢互譯
- promise yes
方言注音
- 粵語:nok6
詳細意思解釋
- 諾
諾 nuò〈副〉
- (形聲。從言,若聲。本義:表示)
- 同本義(一般用于上對下、尊對卑或平輩之間,卑對尊用「謹諾」 [yes])
- 諾,應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按,應詞也。緩應曰諾,疾應曰唯。
- 莫敢不諾。——《詩·魯頌·閟宮》
- 太后曰:「諾。恣君之所使之。」——《戰國策·趙策四》
- 孟嘗君不說,曰:「諾,先生休矣。——《戰國策·齊策》
- 又如:諾諾(連聲應諾);諾唯(應諾);諾許(許諾;應允)
- 古時批字于公文之尾,表示許可叫「諾」,猶今簽字 [put 「okay」on a document]
- 是誰畫諾誰傳詔,一紙明貽萬國羞!——清· 黃遵憲《述聞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諾
- 〔古文〕喏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奴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匿各切,囊入聲。《說文》譍也。《玉篇》答也。《正韻》應聲。《詩·魯頌》莫敢不諾。《箋》應辭也。《禮·玉藻》父命呼唯而不諾。《註》唯速而恭,諾緩而慢。又《投壷》大師曰諾。《疏》承領之辭也。《吳志·顧雍傳》顧悌每得父書,拜跪讀之,每句應諾。 又《韻會》以言許人曰諾。《左傳·襄十八年》獻子許諾。《論語》子路無宿諾。《史記·季布傳》楚諺:得黃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諾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輕諾必寡信。《荀子·王霸篇》賞己諾,信乎天下矣。《註》諾許也。己不許也。 又自輺語。《公羊傳·僖元年》慶父曰:此奚斯之聲也,諾己。《註》諾已,皆自輺語。 又《南史·江夏王鋒傳》鋒五歲,齊高帝使學鳳尾諾,一學卽工。《潘遠·紀聞談》諸侯箋奏皆批曰諾,諾字有尾若風也。 又《字彙補》諾臯,神名。《酉陽雜俎》有《諾臯記》。 又水名。《前漢·匈奴傳》韓昌、張猛與單于及大臣,俱登匈奴諾水東山。《師古註》今突厥地,諾眞水也。 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諾州,屬靜邊郡,貞觀五年置。 又姓,見《姓苑》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諾
- 也。從言若聲。奴各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