叉
注音: ㄔㄚ ㄔㄚˊ ㄔㄚˇ 讀音: chā chá chǎ
五筆86/98:CYI 倉頡:EI 鄭碼:XSS 電碼: 0643
筆順編號: 544 四角號碼: 77403 UNICODE: 53C9
基本意思
chā ㄔㄚˉ- 交錯:~腰。
- 一頭分歧便于扎取的器具:~子。
英漢互譯
- fork
方言注音
- 粵語:caa1
- 客家話:[客語拼音字匯]ca1[陸豐腔]ca1[梅縣腔]za5ca1[寶安腔]ca1[客英字典]ca1[臺灣四縣腔]ca1[沙頭角腔]ca1[海陸豐腔]ca1[東莞腔]ca1
- 潮州話:cê1ca1(chhetsha)
詳細意思解釋
- 叉
扠 chā〈動〉
- (指事。小篆為「又」(即手)上加一點,指出叉手的動向。本義:交錯,交叉)
- 手指相交錯。也泛指一般的交錯、交叉 [cross]
- 叉,手指相錯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段注:「謂手指與物相錯也。凡布指錯物間而取之曰叉,因之凡岐頭皆曰叉。」
- 凡八叉手而八韻成。——《全唐詩話》
- 又如:叉手
- 刺;扎取 [stick;work with a fork;fork]。如:叉了一槽干草;叉魚
詞性變化
- 叉 chā
〈名〉
- 古代的一種兵器,頭有分杈 [cha,a weapon in anciant China,which the end is forked]
- 紅漆了叉。——元· 睢景臣《[般涉調]哨遍·高祖還鄉》
- 叉子 [fork]
- 挺叉來往。——《文選 ·潘岳·西征賦》。注:「叉,取魚叉也。」
- 又如:魚叉;糞叉;叉竿(帶叉頭的竿)
- 兩短直線相交所成的圖形 [cross]。如:打個叉
- 另見 chá;chǎ;chà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子集下》《又字部》 ·叉 ·康熙筆畫:3 ·部外筆畫:1
- 《唐韻》初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初加切,音差。《說文》手指相錯。《玉篇》指相交也。《增韻》俗呼拱手曰叉手。《柳宗元詩》入郡腰常折,逢人手盡叉。又《酉陽雜俎》蘇都識匿國有夜叉城,城舊有野叉,其窟見在。《唐書·酷吏傳》監察御史李全交酷虐,號鬼面夜叉。又《唐韻》楚佳切《集韻》初佳切《正韻》初皆切,音釵。義同。又《正韻》婦人笄,同釵。又《正韻》兩枝也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三》《又部》 ·叉
- 手指相錯也。從又,象叉之形。初牙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