謗
注音: ㄅㄤˋ 讀音: bàng
簡體部首: 讠 簡體部外筆畫:10 簡體總筆畫: 12
繁體部首:言
五筆86: YUPY 五筆98:YYUY 倉頡: IVYBS 鄭碼: SSWS 電碼:6196
筆順編號: 454143454153 四角號碼:30727 UNICODE: 8C24
基本意思
(謗)
bàng ㄅㄤˋ- 惡意攻擊別人,說別人的壞話:~譏。~訕。~議。~毀。誹~。
- 責備:~木(傳說中舜設立的供人寫諫言的木牌,后代仿效。亦稱「華表木」)。「厲王虐,國人~王」。
英漢互譯
- defame slander vilify
方言注音
- 粵語:pong3
詳細意思解釋
- 謗
謗 bàng〈動〉
- (形聲兼會意。從言,旁聲。本義:在背后公開地議論或批評某人的短處)
- 同本義 [criticise openly]
- 謗,毀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按,謗者道人之實,事與誣譖不同。大言曰謗,小言曰誹,曰譏。
- 厲王虐,國人謗王。——《國語·周語上》
- 有能謗譏于市朝。——《戰國策·齊策》
- 以致天下怨謗也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
- 又如:謗書(攻擊別人或揭發別人隱私的文書;亦專指《史記》)
- 誹謗 [defame;slander]
- 信而見疑,忠而被謗,能無怨乎?——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
- 是故事修而謗興。——唐· 韓愈《原毀》
- 又如:謗言(公開指責他人的話。同謗議);謗譽(毀謗或贊譽)
- 詛咒 [curse]
- 進胙者莫不謗令尹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謗
-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補浪切,牓去聲。《說文》毀也。《廣雅》惡也。《玉篇》誹也,對也。人道其惡也。《增韻》訕也。《左傳·莊二十二年》羈旅之臣,敢辱高位,以速官謗。《史記·孝文紀》朝有進善之旌,誹謗之木。《戰國策》樂羊反而語功,文侯示之謗書一篋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逋旁切,牓平聲。義同。 《正字通》本作。字彙從俗作謗,非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謗
- 毀也。從言聲。補浪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