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辭典

中文字典 >> 讠部 >>

注音: ㄙㄨㄥˋ 讀音: sòng  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 7   總筆畫: 9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7   簡體總筆畫:9

繁體部首:

五筆86/98: YCEH   倉頡:IVNIB   鄭碼: SXLD   電碼: 6139

筆順編號:455425112   四角號碼: 37727   UNICODE:8BF5


基本意思

(誦)

sòng  ㄙㄨㄥˋ
  1. 用有高低抑揚的腔調念:~讀。背~。~詩。
  2. 稱述,述說:「王之為都者,臣知五人焉,知其罪者,惟孔距心,為王~之」。
  3. 詩歌:作~(作詩)。
  4. 怨謗。

英漢互譯

  • read aloud   recite  

方言注音

  • 粵語:zung6

詳細意思解釋

誦 sòng〈動〉

  1. (形聲。從言,甬( yǒng)聲。本義:背誦、朗讀)
  2. 同本義 [recite;read aloud]
    1. 誦,諷也。——《說文》。徐鍇曰:「臨文為誦。」
    2. 興道諷誦言語。——《周禮·大司樂》。注:「背文曰諷,以聲節之曰誦。」
    3. 春誦夏弦。——《禮記·文王世子》
    4. 宴居有師工之誦。——《國語·楚語》
    5. 子路終身誦之。——《論語·子罕》
    6. 十五彈箜篌,十六誦詩書。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    7. 坐大廈之下而誦《詩》《書》,無奔真誠之勞矣。——明· 宋濂《送東陽馬生序》
  3. 又如:熟讀成誦;過目成誦;背誦;誦經;記誦(默記和背誦);誦篤篤(嘰嘰咕咕,嘟嘟嚕嚕);誦詠(誦讀吟詠);誦詩(誦讀《詩經》);誦說(誦讀解說);誦數(誦讀熟習經書);誦諫(誦讀詩歌以作為勸戒);誦憶(背誦并記住);誦號(高聲誦經)
  4. 述說,發表詳細內容 [state]
    1. 聊為足下誦其所聞。——唐· 韓僉《答陳生書》
    2. 王之為都者,臣知五人焉,知其罪,惟孔距心,為王誦之。——《孟子·公孫丑下》
  5. 通「頌」。頌揚 [extol]
    1. 本原事業,只誦功德。——秦《泰山刻石》
    2. 使百姓歌誦,史官紀德。——《后漢書·何敞傳》
    3. 垂流億載,世世嘆誦。——漢《司隸校尉楊孟文石門頌》
  6. 又如:誦德(頌功。頌揚功德);誦法(稱頌效法);誦烈(頌揚功業)
  7. 通「訟」。公開 [declare]
    1. 平陽侯馳語太尉 周勃, 勃尚恐不勝,赤敢誦言誅之。——《漢書·高后紀》
  8. 又如:誦言(公然言說)
  9. 以婉言、隱語諷諫 [satirize]。如:誦言(諷勸自己的言語);誦訓(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師所諷誦的諫言)

詞性變化

誦 sòng〈名〉詩篇 [poem]

    1. 吉甫作誦,穆如清風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烝民》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誦
  • 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似用切,音頌。《說文》諷也。《徐曰》臨文爲誦。誦,從也。以口從其文也。《廣韻》讀誦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以樂語敎國子:興、道、諷、誦、言、語。《註》倍文曰諷,以聲節之曰誦。《詩·大雅》誦言如醉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春誦夏絃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兒寬行常帶經,止息則誦習之。 又《廣雅》論也,言也。《韓非子·難言篇》時稱詩書,道法往古,則見以爲誦。《註》誦,說舊事也。《王融·策秀才文》進講誦志,以沃朕心。《註》誦,言也。 又《正字通》怨謗亦曰誦。《左傳·襄四年》臧紇侵邾,敗于狐駘,國人誦之。又《晉語》惠公入,而背內外之賂。與人誦之,皆怨辭也。 又官名。《周禮·地官》誦訓。《鄭註》能訓說四方所誦習,及人所作爲久時事。 又鳥名。《山海經》開明南有誦鳥。 又通作訟。詳訟字註。 又葉侯容切,音慵。《詩·小雅》家父作誦,以究王訩。 又葉牆容切,音從。《楚辭·九辯》欲循道而平驅兮,又未知其所從。然中路而迷惑兮,自壓按而學誦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誦
  • 諷也。從言甬聲。似用切

English

recite, chant, repeat

誦的造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