鰨
注音: ㄊㄚˇ 讀音: tǎ
簡體部首: 魚 簡體部外筆畫: 10 簡體總筆畫:18
繁體部首:魚
五筆86/98:QGJN 倉頡:NMASM 鄭碼: RKYY 電碼:9660
筆順編號:352512112511541541 四角號碼: 26127 UNICODE:9CCE
基本意思
(鰨)
tǎ ㄊㄚˇ- 魚類的一科,種類很多,體形似舌頭,兩眼都在身體的一側,側臥在海底的泥沙上,捕食小魚。常見的有「條鰨」。通稱「鰨目魚」。
- 古書上指鯢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taap3
詳細意思解釋
- 鰨
鰨 tǎ〈名〉鰨魚 [sole]。鰨科(Soleidae),嘴小,鼻吻多少突出嘴外,腹鰭縮小或退化,胸鰭和尾鰭也時常如此,鰓孔很小,兩只小眼位置很近,這一科包括幾種最美味的魚(如歐洲產的鰨 Solea solea ),但另外也有一些體形太小、無經濟價值的種類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亥集中》《魚字部》 ·鰨
- 《唐韻》吐盍切《集韻》託盍切,音榻。《說文》虛鰨也。《前漢·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禺禺魼鰨。《註》鰨,鯢魚也。似鮎,有四足,聲如嬰兒。《正字通》鰨,卽今福州銅盆魚。又《集韻》諾盍切,音納。與魶同。又《集韻》達協切,音沓。東方比目魚名也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十一》《魚部》 ·鰨
- 虛鰨也。從魚聲。土盍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