誅
注音: ㄓㄨ 讀音: zhū
簡體部首: 讠 簡體部外筆畫: 6 簡體總筆畫:8
繁體部首: 言
五筆86: YRIY 五筆98:YTFY 倉頡: IVHJD 鄭碼: SMKO 電碼: 6121
筆順編號:45311234 四角號碼: 35790 UNICODE:8BDB
基本意思
(誅)
zhū ㄓㄨˉ- 把罪人殺死:害民者~。~滅。~鋤。~戮。伏~。
- 責罰:~意(不問罪行,只根據其用心訛定罪狀)。口~筆伐。
- 責求:~求無已(一味索取,沒有止境)。
英漢互譯
- kill put to death
方言注音
- 粵語:zyu1
詳細意思解釋
- 誅
誅 zhū〈動〉
- (形聲。從言,朱聲。本義:聲討、譴責)
- 同本義 [reproach]
- 誅,討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誅,代。誅猶責也。——《白虎通》
- 誅以馭其過。——《周禮·太宰》
- 誅求無厭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
- 齒路馬有誅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。注:「罰也。」
- 得志于諸侯,而誅無理,曹其首也。——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
- 于予與何誅?——《論語·公冶長》
- 甚悖逆不軌,宜誅討之日久矣。——漢· 桓寬《鹽鐵論·本議》
- 又如:誅放(責斥其罪并予以放逐);誅遠(斥退疏遠);誅懲(聲討懲處);誅心(揭露、指責人的用心)
- 殺戮。奪去生命[kill]
- 立誅殺曹無傷。——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
- 又
- 誅有功之人。
- 不誅之則為亂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慎行論》
- 廣德素聞 超在 鄯善誅滅虜使,大惶恐。——《后漢書·班超梁慬傳》
- 能誅戮清流之朋,莫如唐昭宗之世。—— 宋· 歐陽修《朋黨論》
- 不當誅之。——清· 黃宗羲《原君》
-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,按誅五人。—— 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
- 以誅奸賊。——清· 梁啟超《譚嗣同傳》
- 又如:誅論(以罪論死);誅流(殺戮和流放);誅害(殺害);誅赦(殺戮與赦免)
- 治罪,懲罰 [punish]
- 誅嚴不為戾。——《韓非子·五蠹》
- 又
- 夫離法者罪,而諸先生以文學取;犯禁者誅,而群俠以私劍養。
- 又
- 而誅罰不必其后也。
- 故卒不加誅。——漢· 劉向《列女傳》
- 原情定過,赦事誅意。——《后漢書·霍胥傳》
- 又如:誅意(懲罰、制裁其心意。指加罪于人,不論其事跡、行事,只尋究其動機或心意);誅惡(懲治作惡者);誅率(懲治首惡)
- 要求;索取 [ask for]
- 誅屢于徒人費,弗得。——《左傳·莊公八年》
- 人人自制,是以貪財誅利,不畏死亡。——《資治通鑒》
- 誅求無時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
- 又如:誅斂(搜刮財貨,橫征暴斂);誅求無厭(勒索、榨取沒有滿足的時候);誅攫(需索攫取)
- 討伐 [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]
- 誅暴秦。——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
- 下無倍畔之心,下無誅伐之志。——漢· 賈誼《治安策》
- 又如:誅暴討逆(討伐兇惡叛逆的人);誅國(被討伐的國家);誅討(討伐);誅叛(討伐叛逆)
- 鏟除 [eliminate;uproot]
-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?——屈原《卜居》
- 又如:誅茅(剪除茅草)
- 記述 [record and narrate]
- 吾以為古之善者則誅之,今之善者則作之,欲善之益多也。——《墨子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誅
- 《唐韻》陟輸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追輸切,音株。《說文》討也。《廣雅》殺也。《書·胤征》以干先王之誅。《禮·月令》詰誅暴慢。《註》誅者,戮其人。《前漢·法志》征暴誅悖,治之威也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爲不善乎顯明之中者,人得而誅之,爲不善乎幽暗之中者,鬼得而誅之。 又《釋名》罪及餘人曰誅。誅,株也。如株木根,枝葉盡落也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烜氏》軍旅修火禁,邦若屋誅,則爲明竁焉。《註》鄭司農云:屋誅,謂夷三族。 又《易·雜卦》明夷誅也。《註》誅,傷也。 又《晉語》小國敖,大國襲焉,曰誅。 又《玉篇》罰也。《禮·曲禮》以足蹙路馬芻有誅,齒路馬有誅。《註》誅,罰也。 又《類篇》責也。《左傳·襄三十一年》誅求無時。《註》誅,責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誅以馭其過。《疏》人有過失,非故爲之者,則以言語責讓之。 又翦除也。《晉語》故以惠誅怨。《註》誅,除也。《楚辭·卜居》寧誅鋤草茅,以力耕乎。《杜甫·岳麓山道林二寺詩》傍此煙霞茅可誅。《正字通》翦茅爲屋。借用誅字。 又葉之由切,音周。《華覈·自責文》不敢違敕,懼速罪誅,冒承詔命,魂逝形留。 又葉株遇切,株去聲。《蔡邕·釋誨》下獲熏胥之辜,高受滅家之誅,前車已覆,襲軌而騖。*考證:〔《周禮·秋官·司烜氏》《註》鄭司農云:屋誅,爲夷三族。〕 謹照原文爲改謂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誅
- 討也。從言朱聲。陟輸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