訴
注音: ㄙㄨˋ 讀音: sù
簡體部首: 讠 簡體部外筆畫:5 簡體總筆畫:7
繁體部首: 言
五筆86/98:YRYY 倉頡: IVHMY 鄭碼:SPS 電碼: 6083
筆順編號: 4533124 四角號碼: 32741 UNICODE: 8BC9
基本意思
(訴)
sù ㄙㄨˋ- 敘述,傾吐:告~。~苦。~愿。~衷情。傾~。
- 控告:~訟。控~。上~。申~。敗~。撤~。
英漢互譯
- appeal to inform tell
方言注音
- 粵語:sou3
詳細意思解釋
- 訴
訴、愬 sù〈動〉
- (形聲。本義:告狀;控告)
- 同本義 [accuse;charge;complain]
- 訴,告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負孝公之周愬天子。——《公羊傳·昭公三十一年》
- 必東愬于齊。——《戰國策·齊策》
- 即連楮為巨幅,廣二丈,大書一「屈」字,以兩竿夾揭之,走訴行御史臺。——明· 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
- 又如:起訴;上訴;公訴;訴呈(訴狀);訴權(起訴和訴原的權利);訴辯(申訴并辯白);訴牒(訴狀);訴告(上訴;告狀)
- 告訴,說給人聽 [tell;relate;inform]
- 正遇延平二人,訴說前事。——《三國演義》
- 弦弦掩抑聲聲思,似訴平生不得志。——唐· 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- 吾與并肩攜長,低低切切,何事不語?何情不訴?——林覺民《與妻書》
- 又如:訴怨(對人訴說怨憤之情);訴長道短(原原本本地向人訴說);訴事(陳訴事情);訴屈(申訴冤屈);訴言(訴說)
- 求,求助 [resort to]。如:訴諸武力
- 有事實根據地說人壞話。通「愬 [slander]
- 取貨于宣伯而訴公于 晉侯。——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
- 公伯寮愬 子路于 季孫——《論語·憲問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訴
- 《唐韻》桑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蘇故切,音素。《說文》吿也。《玉篇》論也,吿訴冤枉也。《廣韻》毀也。《左傳·成十六年》郤犫訴公于晉侯。《註》譖也。《史記·龜筴傳》王有德義,故來告訴。 又《說文》或作。亦作愬。《論語》膚受之愬。《註》愬己之冤也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引作訴。 又《韻會小補》通作遡。《戰國策》衞君跣行,告遡於魏。《註》遡愬同。 又《集韻》昌石切,音尺。亦毀也。 《說文》本作。《字彙補》譌作辨,非。辨字左從言作。又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訴
- 告也。從言,厈省聲。《論語》曰:「訴子路於季孫。」,訴或從言朔。愬,訴或從朔、心。桑故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厈非聲。蓋古之字音多與今異。如皀亦音香、釁亦音門、乃亦音仍,他皆放此。古今失傳,不可詳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