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辭典

中文字典 >> 讠部 >>

注音: ㄕˊ ㄓˋ 讀音: shí   zhì  

部首:   部外筆畫: 5   總筆畫: 7

簡體部首:   簡體部外筆畫:5   簡體總筆畫: 7

繁體部首:

五筆86/98:YKWY   倉頡:IVRC   鄭碼:SJO   電碼: 6221

筆順編號:4525134   四角號碼: 36780   UNICODE:8BC6


基本意思

(識)

shí  ㄕˊ
  1. 知道,認得,能辨別:~辨。~破。~相(xiàng )。~途老馬。
  2. 所知道的道理:知~。常~。
  3. 辨別是非的能力:見~。遠見卓~。

方言注音

  • 粵語:sik1

詳細意思解釋

識 shí〈動〉

  1. (形聲。從言。戠( zhí)聲。善于言談,表示有知識,故從言。本義:知道;懂得)
  2. 同本義 [know;realize;be aware]
    1. 識,知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    2. 君子是識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瞻卬》。箋:「知也。」
    3. 壹宥曰不識。——《周禮·司刺》
    4. 草榮識節和,木衰知風厲。——陶潛《桃花源詩》
    5.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,識眾寡之用者勝。——《孫子·謀攻》
    6. 不識有諸?——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    7. 茍有險,余必下推車,子豈識之?——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
    8. 使汝不識詩書,或未必艱貞若是。——清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  3. 又如:識味(知味);識空便(知趣;識相);識道(知圣道);識義(知義理)
  4. 認識 [know;recognize]
    1. 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。——《孟子·告子上》
    2. 仲永生五年,未嘗識書具。—— 王安石《傷仲永》
    3. 兒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。——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
    4. 莫愁前路無知己,天下誰人不識君!——唐· 高適《別董大》
  5. 又如:識路(認識道路);相識(彼此認識);識丁(認識字);識認(認識)
  6. 賞識 [recognize the worth of;appreciate]
    1. 林識拔同郡 王經于民戶之中,卒為民士。—— 陳壽《三國志》
  7. 又如:識鑒(賞識鑒別);識舉(賞識并舉用);識遇(賞識知遇)
  8. 感覺;識別;辨別 [distinguish]
    1. 新婦識馬聲,躡履相逢迎。——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    2. 何用識夫婿?白馬從驪駒。——《樂府詩集·陌上桑》
    3. 獨其為文猶可識曰「花山」。——宋· 王安石《游褒禪山記》
  9. 又如:識寶太師(受賄的貪官);識主(識貨的買主);識真(識別真相);識理(辨認和理解)

詞性變化

識 shí〈名〉

  1. 見識;知識 [knowledge]
    1. 賈生志大而量小,才有余而識不足也。—— 蘇軾《賈誼論》
    2. 非學無以致疑,非問無以廣識。——清· 劉開《問說》
    3. 識者固知元政紊馳而變興自下之漸矣。——明· 高啟《書博雞者事》
  2. 又如:常識;才識(才能和見識);膽識;才益多者其識遠;識略(見識與謀略);識面(世面);識野(個人一瞬間在內心中意識所及的范圍或所能覺知之意念的范圍);識斷(具有見識,并能判斷);識遠(見識遠大)
  3. 佛教用語。思維、認識、判斷等精神活動的主體 [sense]。如:識神(心識,心靈)
  4. 相知的朋友 [bosom friend]
    1. 異鄉無舊識,車馬到門稀。——唐· 劉禹錫《元日感懷》
  5. 思想或意識 [thought]
    1. 阮公雖淪跡,識密鑒亦洞。—— 顏延年《五君詠》
  6. 又如:識想(思想;意念)

識 shí〈副〉

  1. 通「適」。剛才 [just now]
    1. 識見不谷而趨。(剛才看見我卻很快躲開了。)——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
  2. 另見 zhì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識
  • 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賞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設職切,音式。《說文》常也。一曰知也。《長箋》訓常無意義。《玉篇》識,認也。《增韻》能別識也。又見識也。《詩·大雅》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吳公子札聘于鄭,見子產如舊相識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《莊子·繕性篇》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《揚子·法言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 又草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三月采識。識,草也。 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。 又姓。見《姓纂》。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職吏切,音志。與誌同。記也。《易·大畜》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,以畜其德。《書·益稷》書用識哉。《論語》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。 又《韻會》器之款鏤爲識。《史記·孝武紀》鼎文鏤無款識。《註》韋昭曰:款,刻也。師古曰:識,記也。楊愼曰:三代鐘鼎文,隱起而凸曰款,以象陽,中陷而凹曰識,以象隂。 又《韻會》通作志。《周禮·春官》保章氏掌天星,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。《鄭註》志,古文識字,記也。 又《讀書通》通作幟。《後漢·虞詡傳》以采綖縫賊裾爲幟。《註》幟,記也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式吏切,音試。義同。又《韻會》表識,謂有所標表,令異日可識知也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杜註》楚以茅爲旌識,謂以旌旗爲表也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不可不識也。《師古註》墓須表識。俱音試。 又《集韻》《類篇》昌志切,音熾。義同。又《釋名》識,幟也。有章幟可按視也。《前漢·王莽傳》旌旗表識。《師古註》識讀與幟同。 又葉式列切,音刷。《崔駰·達旨》傳序歷數,三代興滅。大庭尚矣,赫胥罔識。 又葉施灼切,音爍。《蘇軾·毛長官詩》宦遊逢此歲年惡,飛蝗來時半天黑。羨君封境稻如雲,蝗自識人人不識。 《集韻》或書作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識
  • 常也。一曰知也。從言戠聲。賞職切

English

recognize, understand, know

識的造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