詘
注音: ㄑㄩ 讀音: qū
簡體部首: 讠 簡體部外筆畫: 5 簡體總筆畫: 7
繁體部首:言
五筆86/98: YBMH 倉頡:IVUU 鄭碼:SZZI 電碼: 6099
筆順編號: 4552252 四角號碼:32772 UNICODE: 8BCE
基本意思
(詘)
qū ㄑㄩˉ- 彎曲:詰~(同「詰屈」)。「~五指而頓之」。
- 屈服,折服:「公輸盤~」。
- 嘴笨:「辯于心而~于口」。
- 戛然而止的樣子:「扣之,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~然」。
- 盡,窮:「其兵不~」。
- 短縮。
- 姓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wat1
詳細意思解釋
- 詘
詘 qū〈形〉
- (形聲。從言,出聲。本義:言語鈍拙)
- 同本義 [stutter]
- 詘,辭塞。——《廣韻》
- 詘,字從言,當與吃同意。——《說文通訓定聲》
- 公輸盤詘。——《墨子·公輸》
- 輕財重士,辯于心而詘于口。——《史記·李斯列傳》
- 盡,窮盡 [exhausted]
- 利出于一孔者,其國無敵;出二孔者,其兵不詘;出三孔者,不可以舉兵;出四孔者,其國必亡。——《管子》
- 理詘勢窮。——清· 林則徐文
- 聲音戛然而止貌 [suddenly-mute]
- 叩之,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詘然。——《禮記》。孔穎達疏:「詘謂止絕也。」
詞性變化
- 詘
詘 qū〈動〉
- 通「屈」。彎曲 [bend]
- 詘,屈也。——《廣雅·釋詁一》
- 詘五指而頓之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》
- 詘要橈腘。——《荀子·富國》
- 詘右臂支船。——明· 魏學洢《核舟記》
- 又如:詘伸(詘申。彎曲與伸直);詘曲(詘折。彎曲);詘體(彎曲肢體);詘膝(下跪);詘柔(屈曲柔弱)
- 屈服 [yield]
- 然而敵國不待試而詘。——《荀子·議兵》
- 詘敵國。——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
- 又如:詘意(屈就);詘志(曲意遷就);詘服(屈服)
- 屈辱;冤屈 [humiliate;wrong]
- 宋王因怒而詘殺之。——《呂氏春秋·壅塞》
- 又如:詘身(降低身分,屈己下人);詘辱(委屈和恥辱);詘容(屈辱容忍);詘節(降低身分,降心相從)
- 通「黜」( chu)。貶退 [demote;oust;relegate]
- 彼公仲者,秦勢能詘之。——《戰國策·韓策三》
- 可謂能詘免變化以致之。——《說苑·敬慎》
- 通「訖」。止 [complete;be over]
-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,其終詘然,樂也。——《禮記·聘義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酉集上》《言字部》 ·詘
- 《唐韻》區勿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曲勿切,音屈。《說文》詰詘也。一曰屈襞。《禮·喪大記》凡衣不詘。《註》謂舒而不卷也。《楚辭·九思》思哽饐兮詰詘。 又《博雅》曲也,折也。《玉篇》枉曲也。《禮·樂記》習其俯仰詘伸。《史記·管晏列傳》君子詘於不知己,而信於知己者。《前漢·孫寶傳》道不可詘,身詘何傷。 又《廣韻》辭塞也。《戰國策》於是魏王聽此言也,甚詘。 又《類篇》充詘,喜失節貌。《禮·儒行》不充詘于富貴。 又姓。漢有詘強。見《印藪》。 又《韻會》通作屈。《荀子·勸學篇》若挈裘領,詘五指而頓之。《註》詘與屈同。 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渠勿切,音掘。與充詘義同。 又絕止貌。《禮·聘義》叩之,其聲淸以長,其終詘然樂也。 又《正韻》盡也。《前漢·司馬相如傳》徼受詘。《師古註》言獸有力盡者,受而有之。 又《集韻》敕律切,音怵。與黜同。《戰國策》彼公仲者,秦勢能詘之。《註》詘,貶下也。 又《集韻》通作絀。《禮·射義》進爵絀地。《註》《內則》以前作絀,《明堂位》以後作詘。 又《集韻》或作出。《左傳·襄三十年》譆譆出出。《周禮·秋官·庭氏鄭註》引作詘詘。劉昌宗音出。本亦作出。 又《集韻》奴骨切,嫩入聲。與訥同。詳訥字註。 又《說文》或作誳。《長箋》作誳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三》《言部》 ·詘
- 詰詘也。一曰屈襞。從言出聲。,詘或從屈。區勿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