齜
注音: ㄗ 讀音: zī
簡體部首: 齒 簡體部外筆畫: 6 簡體總筆畫:14
繁體部首: 齒
五筆86/98: HWBX 倉頡: YUYMP 鄭碼:IOIR
筆順編號:21213452212135 四角號碼: 22710 UNICODE:9F87
基本意思
(齜)
zī ㄗˉ- 張開嘴露出牙齒:~牙咧嘴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zi1
詳細意思解釋
- 齜
- 齜、呲 zī
- 〈動〉
- 使牙赤裸或無遮掩 [bare one’s teeth]
- 齜,開口見齒之貌。——《說文》
- 又如:齜著牙
- 另見 cī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亥集下》《齒字部》 ·齜
- 《唐韻》仕皆切《集韻》鋤佳切,音柴。《說文》齒相齘也。一曰開口見齒貌。 又《玉篇》齜。《廣韻》齒不正也。 又《廣韻》側宜切《集韻》阻宜切,音葘。義同。 又《集韻》莊宜切,音近欺。齲病。 又《集韻》《類篇》莊皆切,音齋。齒不齊。 又《集韻》鋤加切,音查。義同。 又仕懈切,音。 或書作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二》《齒部》 ·齜
- 齒相齗也。一曰開口見齒之皃。從齒,柴省聲。讀若柴。仕街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