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辭典

中文字典 >> 竹部 >>

注音: ㄓㄨˋ 讀音: zhù 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8 總筆畫: 14

簡體部首:  簡體部外筆畫:8 簡體總筆畫: 14

繁體部首: 繁體部外筆畫: 9 繁體總筆畫:15

五筆86/98: TFTJ 倉頡:HJKA 鄭碼: MBM 電碼: 4632

筆順編號: 31431412132511 四角號碼:88604 UNICODE:7BB8


基本意思

zhù   ㄓㄨˋ
  1. 筷子。
  2. 一種生在南海岸邊沙中的竹子。
  3. 古同著,明顯。

方言注音

  • 粵語:zyu3zyu6
  • 客家話:[寶安腔]cu3[陸豐腔]chu3[東莞腔]zu5[海陸豐腔]chu6[客英字典]chu5[臺灣四縣腔]cu5[梅縣腔]chu5[客語拼音字匯]cu4

詳細意思解釋

筯 zhù〈名〉

  1. (形聲。從竹,者聲。本義:筷子。又作「筯」) 同本義 [chopsticks]
    1. 羹之有菜者用梜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。注:「今人或謂箸為梜。」
    2. 紂為象箸,而 箕子唏。——《史記·十二諸侯年表》
    3. 停杯投箸不能食。——唐· 李白《行路難》
    4. 輟箸嘆曰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傳》
    1. 亦輟箸曰。
    1. 獨一箸間。
  2. 又如:長箸(較長的筷子);箸長碗短(比喻餐具凌亂不齊);箸筩(盛筷子的竹筒);箸子(筷子)

詞性變化

  • zhù

〈動〉

  1. 通「著」。顯明;顯示 [manifest]
    1. 知命者也,箸是者也。——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
    2. 霸者之善箸焉。——《荀子·強國》
    3. 致忠信,箸仁義。——《荀子·王霸》
  2. 撰寫,寫作。后作「著」 [write]
    1. 箸《論衡》八十五篇,二十余萬言。——《后漢書》
    2. 及稍定漢諸儀法,皆 叔孫生為太常所論著也。——《史記》
  3. 又如:箸錄(記載;記錄);箸論(著作,論述);箸撰(撰述;寫成的作品)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未集上》《竹字部》 ·箸 ·康熙筆畫:15 ·部外筆畫:9
  • 〔古文〕《廣韻》遲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遲據切《正韻》治據切,音寧。匙箸,飯具。《禮·曲禮》飯黍毋以箸。《史記註》箸卽筯也。 又與櫡同。《史記·絳侯世家》景帝召條侯食,獨置大胾,無切肉,又不置櫡。《註》櫡,《漢書》作箸,食所用也。《嶺表錄》南海岸邊沙中生沙箸,一名越王竹,相傳越王棄餘算而生,若細荻,高尺餘,春吐苗,箕心茗骨,靑而且勁。南海人愛其色,以爲酒籌。凡欲採者,須輕步向前拔之,聞行聲,遽縮入沙中不可得。 又《集韻》陟略切《正韻》直略切,音著。被服也。一曰附也,黏也。《戰國策》智伯曰:兵箸晉陽三年矣。《註》箸,言附其城。 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同著。《列子·仲尼篇》形物其箸。《註》形物,猶事理也。事理自明,非我之功也。 又與寧同,門屛閒也。《周語》大夫日恪位箸以儆其官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五》《竹部》 ·箸
  • 飯攲也。從竹者聲。陟慮切。又,遟倨切

English

chopsticks

箸的造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