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
注音: ㄈㄨˊ 讀音: fú
五筆86/98:TWFU 倉頡:HODI 鄭碼: MNDS 電碼: 4569
筆順編號: 31431432124 四角號碼: 88243 UNICODE:7B26
基本意思
fú ㄈㄨˊ- 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將用的憑證:虎~。~信。~節。
- 代表事物的標記、記號:~號。音~。
- 相合:~合。言行相~。
- 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:~咒。護身~。
- 古代稱祥瑞的征兆:~瑞。~應(yìng )(指天降「符瑞」,與人事相應)。
- 姓。
英漢互譯
- accord with symbol
方言注音
- 粵語:fu4
- 客家話:[沙頭角腔]pu2[客英字典]pu2[臺灣四縣腔]fu2pu2[梅縣腔]fu2pu2[陸豐腔]pu3[寶安腔]pu2fu2[海陸豐腔]fu2pu2[東莞腔]fu2[客語拼音字匯]fu2pu2
詳細意思解釋
- 符 fú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竹,付聲。從「竹」,表示與竹子有關。本義: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將用的憑證,雙方各執一半,以驗真假)
- 符信 [tally]
- 符,信也。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按,有銅虎符,竹使符,或曰五寸,古用圭璋,其后乃以符代之。
- 門關用符節。——《周禮·掌節》。注:「如今官中諸官詔符也。」
- 若合符節。——《孟子》
- 封皇帝璽符節。——《漢書·高帝紀》
- 晉鄙合符,疑之,舉手視公子。——《史記·魏公子列傳》
- 又如:符璽(古代帝王的印章);符寶郎(古官名。即「符璽郎」,掌管皇帝八寶及國家的符節);符契(符券契約一類文書的統稱);符傳(古代符信之一。用于出入門關)
- 征兆 [omen]
- 守爾天符。——《答賓戲》。注:「相命也。」
- 以風符應合于天地。——《史記·李武紀》
- 天之所與必先賜以符瑞。——《漢書·劉輔傳》
- 又如:符兆(征兆);符應(天降祥瑞的征兆和人事相應);符表(顯露的征兆);符瑞(吉祥的征兆)
- 符箓,舊時道士用來驅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書 [incantations]
- 也有送符水的,也有薦僧道的,總不見效。——《紅樓夢》
- 又如:符水。也叫神水。道士用以治病;符殼(道家的符錄。亦比喻《金剛經》);符書(符箓)
- 蓋有官府印信、下行公文的一種 [document]。如:符書(官府文書);符敕(敕命文書)
- 謂向下屬發出命令或通知 [order;notice]。如:符文(敕命文書公文);符目(符敕等公文的題簽);符帖(簡帖)
- 票證;單據 [ticket]。如:符驗(憑據;證件)
- 一種預言未來的神秘文書 [spell]。如:符命(上天預示帝王受命的符兆);符祥(符兆);符運(猶符命);符歷(記錄符命的歷書)
- 契約 [contract]。如:符兒(借契;字據)
- 符號 [symbol]。如:音符;休止符
- 通「莩」。莩甲。草木種子外皮 [husk]
- 甲者,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。——《史記·律書》
- 姓
詞性變化
- 符 fú
〈動〉
- 符合;相同 [accord with]
- 豈非道之所符;而自然之驗邪?——《史記·貨殖列傳·序》
- 又如:符同(符合;相同);符協(符合;相同);符會(符合);符應(符合);符驗(證驗,符合應驗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未集上》《竹字部》 ·符 ·康熙筆畫:11 ·部外筆畫:5
- 《廣韻》防無切《集韻》馮無切《正韻》逢夫切,音扶。《說文》符,信也。漢制以竹,長六寸,分而相合。《釋名》符,付也。書所敕命于上,付使傳行之也。《玉篇》符,符節也。分爲兩邊,各持一以爲信。《篇海》符者,輔也,所以輔信。又驗也,證也,合也。《六書音義》符之爲言扶也,兩相符合而不差也。《周禮·地官》門關用符節。《註》符節者,如今諸官詔符也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黃帝合符釜山。《註》合諸侯符契圭璋而朝于釜山。《高祖紀》六年,剖符行封。《孝文紀》初與郡國守相爲銅虎符、竹使符。《註》張晏曰:符以代古之圭璋,從易也。師古曰:竹使符,與郡守各分其半,右留京師,左以與之。 又符瑞。《禮·記註》萬物之符長。《疏》符謂甘露、醴泉之屬。 又符籙。《帝王世紀》黃帝討蚩尤,西王母以符授之,乃立請祈之壇,親自受符。 又木膚也。《山海經》丹木赤符而黑理。 又書名。《黃帝泰階六符經》《隂符經》《春秋·感精符》。 又官名。《前漢·趙堯傳》堯爲符璽御史。 又姓。《廣韻》魯頃公之孫雅仕,秦爲符璽令,因而氏焉。 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沛郡有符離縣,犍爲郡有符縣,巴郡有符特山。《趙充國傳》匈奴發騎,旁塞至符奚盧山。《北史·隋本紀》開皇十五年,旅王符山。《山海經》符禺之山,符禺之水出焉,北流注于渭。 又獸名。《後漢·班超傳》月氏貢符拔。《註》符拔,形似麟而無角。 又竹名。《廣東新語》雙髻峰下百十步,劉仙壇側有符竹,竹不甚高大,止數尺,葉上有文如蝸涎,如古篆籀,其行或複或單,或疎或密,葉葉不同,若今巫覡所書符者。一竹中有一葉二葉,或數十竹中無一葉,葉雖枯而文色不改。文多白,與葉色不同。山人謂之竹葉符,每以餉客。 又敷無切。《史記·律書》萬物剖符甲而生。《註》符,音孚。 又葉房尤切。《陳琳·大荒賦》考律歷于鳳鳥兮,問民事于九鳩。傷典墳之圯墜兮,關大聖之顯符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五》《竹部》 ·符
- 信也。漢制以竹,長六寸,分而相合。從竹付聲。防無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