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辭典

中文字典 >> 八部 >>

注音: ㄅㄚ 讀音:  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0 總筆畫: 2

五筆86/98: WTY 倉頡: HO 鄭碼:OA 電碼: 0360

筆順編號: 34 四角號碼:80000 UNICODE: 516B


基本意思

  ㄅㄚˉ
  1. 數名,七加一(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捌代):~面玲瓏。~卦(《周易》中的八種基本圖形)。

英漢互譯

  • eight 

方言注音

  • 粵語:baat3
  • 客家話:[陸豐腔]bat7[沙頭角腔]bat7[海陸豐腔]bat7[客英字典]bat7[臺灣四縣腔]bat7[梅縣腔]bat7[寶安腔]bat7[客語拼音字匯]bad5[東莞腔]bat7
  • 潮州話:boih4(poih)

詳細意思解釋

〈動〉(象形。甲骨文象分開相背的樣子。漢字部首之一。從「八」的字多與分解、分散、相背有關。本義:相背分開) 同本義 [part;leave each other]

    1. 八,別也。象分別相背之形。——《說文》。段玉裁注:「今 江、 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,與人則分別矣。」

詞性變化

[數]

  1. 七加一的和 [eight]
    1. 八,數也。——《玉篇》
    2. 陳饋桿簋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伐木》
    3. 地理以八制。——《管子·五行》。注:「少陰之數。」
    4. 八者,維綱也。——《大戴禮記·本命》。按,謂八方四正四隅。
    5. 遇艮之八。史曰,是謂艮之隨言,六二爻也。余五爻皆變。凡易用六不用八。八,少陰不變也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
    6. 八眉者,如八字。——《尚書大傳》
    7. 鄒忌修八尺有余。——《戰國策·齊策》
    8. 八音克諧。——《書·舜典》
    9. 秦王復擊 軻,被八創。——《戰國策·燕策》
    10. 八世。——《后漢書·崔實傳》。注:「謂三王五帝也。」
  2. 又如:八音(中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。通常為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八種不同的質材所制);八拜(古代世交子弟對長輩的禮節,后世將異姓結為兄弟亦稱八拜)
  3. 常表次第,即第八 [the eighth (8th)]
    1. 八月在宇。——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
  4. 又如:八世;八年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子集下》《八字部》 ·八 ·康熙筆畫:2 ·部外筆畫:0
  • 《唐韻》博拔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布拔切,音捌。《說文》別也。象分別相背之形。《徐曰》數之八,兩兩相背,是別也。少隂數,木數也。《玉篇》數也。又《集韻》補內切,音背。《趙古則六書本義》八,音背,分異也,象分開相八形,轉爲布拔切,少隂數也。又《韻補》葉筆別切,音。《張衡·舞賦》聲變諧集,應激成節。度終復位,以授二八。又《韻補》葉必益切,音璧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叉簇之所攙捔,徒搏之所撞。白日未及移,巳獮其什七八。又八八。《通雅》八八,外國語稱巴巴。《唐書·李懷光傳》德宗,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爲後。*考證:〔《張衡·西京賦》叉簇之所攙捔,徒博之所撞。〕 謹照原文徒博改徒搏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二》《八部》 ·八
  • 別也。象分別相背之形。凡八之屬皆從八。博拔切

English

eight; all around, all sides

八的造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