缶
注音: ㄈㄡˇ 讀音: fǒu
五筆86: RMK 五筆98: TFBJ 倉頡:OJU 鄭碼: MAEZ 電碼: 4970
筆順編號:311252 四角號碼: 80772 UNICODE:7F36
基本意思
fǒu ㄈㄡˇ- 古代一種大肚子小口兒的盛酒瓦器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fau2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feu3fui2[客英字典]fui2[臺灣四縣腔]feu3fi2[梅縣腔]feu3[寶安腔]fiu3[客語拼音字匯]feu3
詳細意思解釋
- 缶 fǒu
〈名〉
- 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「午」字,即「杵」。下面是「缶」的本體。「杵」是棒子,可用來制坯。「缶」又是秦樂器,「杵」可以敲擊成曲。本義:瓦器, 圓腹小口,用以盛酒漿等)
- 盛酒漿的瓦器。大腹小口,有蓋。也有銅制的 [earthen jar with big belly and small mouth]
- 缶,瓦器所以盛酒漿,秦人鼓之以節歌。象形。——《說文》
- 盎謂之缶。——《爾雅》
- 貳用缶。——《易·坎》
- 以二缶鐘惑。——《莊子·天地》。按,鐘聚也。
- 有孚盈缶。——《易·比》。鄭注:「汲器。」
- 坎其擊缶。——《詩·陳風·宛丘》
- 擊甕叩缶。——《史記·李斯傳》
- 五獻之尊,門外缶,門內壺。——《禮記·禮器》
- 汲水的瓦器 [earthware for sucking water]
- 具綆缶,備水器。——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
- [考古]∶一種陶瓷樂器 [ fou ,a clay musical instrument]
- 不鼓缶而歌。——《易·離》
詞性變化
- 缶 fǒu
〈量〉
- 一種古容量單位,等于十六斗。一說三十二斗 [ fou ]
- 藪二有半謂之缶,缶二謂之鐘。——《小爾雅》
- 又如:缶米(一缶的米。即十六斗米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未集中》《缶字部》 ·缶 ·康熙筆畫:6 ·部外筆畫:0
- 《廣韻》方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俯九切,音否。《說文》瓦器,所以盛酒漿,秦人鼓之以節歌。《爾雅·釋器》盎謂之缶。《註》盆也。《疏》缶是瓦器,可以節樂,如今擊甌,又可以盛水盛酒,卽今之瓦盆也。《急就篇註》缶卽盎也,大腹而斂口。《易·比卦》有孚盈缶。《釋文》鄭云:缶,汲器也。又《坎卦》樽酒簋貳用缶。《註》瓦缶之器。又《離卦》不鼓缶而歌。《前漢·楊惲傳》仰天撫缶。《註》缶,瓦器也。 又《小爾雅》二有半謂之藪,藪二有半謂之缶,缶二謂之鍾。《註》缶,四斛也。《魯語》其歲收田一井,出稯禾,秉芻,缶米。《註》缶,庾也。 又《前漢·高帝紀》上破布軍於會缶。《註》蘇林曰:音。師古曰:此字本作,而轉寫誤爲缶字耳。黥布傳則正作垂字。 又《正字通》宥韻,讀若覆,義同。○按諸韻書無去聲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五》《缶部》 ·缶
- 瓦器。所以盛酒。秦人鼓之以節謌。象形。凡缶之屬皆從缶。方九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