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
注音: ㄦˊ 讀音: ér
五筆86/98: DMJJ 倉頡:MBLL 鄭碼: GL 電碼: 5079
筆順編號:132522 四角號碼:10227 UNICODE: 800C
基本意思
ér ㄦˊ- 古同爾,代詞,你或你的:「~翁歸,自與汝復算耳」。
- 連詞(a.表平列,如「多~雜」。b.表相承,如「取~代之」。c.表遞進,如「~且」。d.表轉折,如「似是~非」。e.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,如「濃~不烈」。f.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,如「侃侃~談」。g.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,如「人~無信,不知其可」)。
- 表(從……到……):從上~下。
英漢互譯
- and that moreover
方言注音
- 粵語:ji4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ji2[客英字典]ji2lu2[海陸豐腔]ri2[梅縣腔]j2[沙頭角腔]ji2[陸豐腔]ji3lu5[東莞腔]ji2[寶安腔]ji2[客語拼音字匯]yi2
- 潮州話:re5(z^ur)
詳細意思解釋
- 而 ér
〈名〉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胡須形。上面的「一」表示鼻端,「|」表示人中;下面分內外兩層,外層象兩腮的胡子,內層象生在嘴下的胡子。「而」是漢字部首之一。本義:頰毛) 同本義 [bristles on the jaws]
- 而,頰毛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詞性變化
- 而 ér
<連>
-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,可連接詞、短語和分句,表示多種關系 [and;furthermore;moreover;but also;into the bargain;if;in case;however]
- 表示并列關系
- 永州之野產異蛇,黑質而白章。—— 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
- 表示遞進關系
-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》
- 表示承接關系
- 余方心動欲還,而大聲發于水上。——宋· 蘇軾《石鐘山記》
- 表示轉折關系
- 青,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。——《荀子·勸學》
- 表示假設關系
- 諸君而(如果)有意;瞻余馬首可也。——清· 徐珂《清稗類鈔·戰事類》
- 表示修飾關系,連接狀語
- 吾恂恂而起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捕蛇者說》
- 而 ér
〈代〉
- 你;你的 [you;your]
- 予豈不知而作。——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
- 余知而無罪也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
- 子歸,歿而父母之世。——《國語·吳語》
- 盡于酒肉,入于鼻口矣,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?——《莊子·徐無鬼》
- 而翁歸,自與汝復算耳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促織》
- 又如:而翁(你的父親)
- 這樣,此 [this]
- 同是被逼迫,君而妾亦然。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- 又如:而夫(此人;這人)
- 而 ér
〈助〉
- 表示偏正關系,相當于「之」,「的」 [of]
- 虞之與 虢,相恃而勢。——《淮南子·人間》
- 與「上」、「下」、「前」、「后」、「來」、「往」連用,相當于「以」
- 形而上者謂之道,形而下者謂之器。——《易·系辭上》
- 而 ér
<語氣>
- 用于句中,表示反問,相當于「難道」,「豈」 [how could;how is it possible]
- 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——《論語·顏淵》
- 用于句末,相當于「耳」,「哪」
- 已而已而,今之從政者殆而。——《論語·微子》
- 而 ér
〈動〉
- 如,好象 [seem;like]
- 溺死者千有余人,軍驚而壞都舍。——《呂氏春秋》
- 另見 néng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未集中》《而字部》 ·而 ·康熙筆畫:6 ·部外筆畫:0
- 《廣韻》如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人之切,音栭。《正韻》如支切,音兒。《說文》頰毛也。《註》臣鉉等曰:今俗別作髵,非是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梓人》作其鱗之而。《註》之而,頰也。 又《玉篇》語助也。《詩·齊風》俟我於著乎而。 又《書·洪範》而康而色。《傳》汝當安汝顏色。 又《詩·小雅》垂帶而厲。《箋》而亦如也。 又《詩·大雅》子豈不知而作。《箋》而,猶與也。 又《禮·檀弓》而曰然。《註》而,猶乃也。 又《韻會》因辭,因是之謂也。《論語》學而時習之。 又《韻會》抑辭,抑又之辭也。《論語》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。 又《韻會》發端之辭也。 又《集韻》奴登切,音能。《易·屯卦》宜建侯而不寧。《釋文》鄭讀而曰能,能猶安也。*考證:〔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梓人》其鱗之而。〕 謹照原文其上增作字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九》《而部》 ·而
- 頰毛也。象毛之形。《周禮》曰:「作其鱗之而。」凡而之屬皆從而。如之切〖注〗臣鉉等曰:今俗別作髵,非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