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
注音: ㄐㄧㄝˊ ㄐㄧㄝ 讀音: jié jiē
簡體部首: 糹 簡體部外筆畫: 6 簡體總筆畫: 12
繁體部首: 糸
五筆86/98:XFKG 倉頡:VFGR 鄭碼: ZBJ 電碼: 4814
筆順編號: 554444121251 四角號碼:24961 UNICODE: 7D50
基本意思
jié ㄐㄧㄝˊ方言注音
- 粵語:git3lit3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giet7kie1gat7[陸豐腔]kiat7[臺灣四縣腔]giet7kie1gat7[客語拼音字匯]giad5kiag5[沙頭角腔]git7[東莞腔]get7[客英字典]get7giet7[梅縣腔]giet7get7[寶安腔]get7
詳細意思解釋
- 結
結 jié〈動〉
- (形聲。從糸( mì),表示與線絲有關,吉聲。本義:用線、繩、草等條狀物打結或編織)
- 同本義 [tie;knit;knot]
- 結,締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- 帶有結。——《左傳·昭公十一年》
- 德車結旌。——《禮記·曲禮》
- 善結,無繩鉤而不可解。——《老子》
- 民結繩而用之。——《莊子·胠篋》
- 又如:結纓(系結帽帶);結網;結纓(用羽毛編織飾物)
- 結束 [finish;end]
- 故君子行思乎其所結。——劉安《淮南子》
- 又如:結末(結果;了結);結了(妥了,得了,完了);結煞(結果,結局);結絕(了結,結束)
- 凝結 [congeal]
- 嚴霜結庭蘭。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- 又如:水結成冰;結冰;結露;結澀(結塊阻塞住);結心(積聚于心);結聚(集結聚合)
- 系;扎縛 [tie;bind]
- 乃割皮解肌,訣脈結筋。——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
- 君結綬兮千里。——江淹《別賦》
- 又如:結綬(結系印綬);結纓(系好帽帶);結纜(系舟;停舟);結縭(亦作「結縭」。古代女子臨嫁時,母為之系結佩巾,以示出嫁后奉事舅姑,好好操持家務)
- 連接 [link;connect]
- 子貢相 衛而結駟連騎。——《史記》
- 又如:結陣(亦作「結陳」。列成隊形;結成陣勢);結隊(排成隊形);結壽緣(舊俗過生日時,將佛豆煮熟分散給眾人以祈長壽);結蹤(腳步相連,前后相隨)
- 聯結;結合 [join;conclude]
- 結以恩遇。——清· 梁啟超《譚嗣同傳》
- 又如:結絲蘿(結親);結會(結緣,因有緣分而相會);結勾(勾結);結擄(結伙擄掠)
- 建造;構筑 [build;form]
- 結廬在人境。——晉· 陶淵明《飲酒》
- 崖穴無結構。——《左太沖詩》
- 又如:結廬(造房子。也借指居住);結宇(建造屋舍);結茅(亦作「結茆」。編茅為屋。即建造簡陋的屋舍);結屋(構筑屋舍)
- 植物長出果實或種子 [bear]。如:結子;結實
- 屈曲;盤旋 [circle round]
- 蚯蚓結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
- 結交;訂立 [take up with]
- 欲結于君。——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
- 結好孫權。——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
- 結反而別。——《資治通鑒·漢紀》
- 自結于東。——《資治通鑒》
- 又如:結好(結交通好);結鄰(相交為鄰居友好);結托(高攀,托故結識);結援(攀附,高攀);結契(結交)
- 揪住;扭住[be entangled with]。如:結扭(緊緊扭住,緊緊拉住;);結住(揪住;抓住)
- 判決;治罪 [judge]。如:結斷(斷案,結案);結解(犯人初審后解往上級衙門);結狀(證明事情了結的文書);結理(結斷;了結案件);結押(答發處理完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未集中》《糸字部》 ·結 ·康熙筆畫:12 ·部外筆畫:6
- 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古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吉屑切,音拮。《說文》締也。《易·繫辭》上古結繩而治。《詩·檜風》我心蘊結兮。又《曹風》心如結兮。《疏》如物之裹結。《禮·曲禮》德車結旌。《註》結,謂收斂之也。《疏》結,纏其旒著於竿也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衣有襘,帶有結。《註》結,締結之結也。 又《博雅》曲也。 又《玉篇》要也。 又《集韻》胡計切,音系。《前漢·張釋之傳》跪而結之。《註》師古曰:結,讀曰係。 又《集韻》激質切,音吉。義同。 又《集韻》吉詣切,音計。《前漢·陸賈傳》尉佗魁結箕踞。《註》師古曰:結,讀曰髻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十三》《糸部》 ·結
- 締也。從糸吉聲。古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