倥
注音: ㄎㄨㄥ ㄎㄨㄥˇ 讀音: kōng kǒng
簡體部首:亻 簡體部外筆畫: 8 簡體總筆畫: 10
繁體部首: 人
五筆86/98:WPWA 倉頡: OJCM 鄭碼: NWBI 電碼: 0238
筆順編號: 3244534121 四角號碼:23212 UNICODE:5025
基本意思
kōng ㄎㄨㄥˉ- 〔~侗〕蒙昧無知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hung1hung2
- 客家話:[寶安腔]kung1[梅縣腔]kung1[海陸豐腔]kung1[客語拼音字匯]kung1[臺灣四縣腔]kung1[客英字典]kung1
- 潮州話:倥傯:戈翁2之翁2(孔總)
詳細意思解釋
- 倥 kōng
〈形〉(形聲。從人,空聲。本義:倥侗( kōngtóng):蒙昧,無知)同本義 [unenlightened]。如:倥蒙(蒙昧無知)
- 天降生民,倥侗顓蒙。——《法言·序》
詞性變化
- 倥 kōng
〈動〉繃著[臉] [pull a long face]。如:倥臉(拉著臉;繃著臉);倥傯(事情急迫匆忙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子集中》《人字部》 ·倥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8
- 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苦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枯公切,音空。倥侗,無知也。與悾同。 又《正韻》康董切,音孔。倥傯,事迫促也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苦貢切,音控。倥傯,困貌。《楚辭·九歎》愁倥傯於山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