僂
注音: ㄌㄩˇ ㄌㄡˊ 讀音: lǚ lóu
簡體部首: 亻 簡體部外筆畫:9 簡體總筆畫: 11
繁體部首:人
五筆86/98:WOVG 倉頡:OFDV 鄭碼: NUZM 電碼: 0283
筆順編號:32431234531 四角號碼: 29244 UNICODE: 507B
基本意思
(僂)
lǚ ㄌㄩˇ- 脊背彎曲:傴~(彎腰駝背)。
- 迅速:不能~指(不能迅速指出來)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lau4
- 潮州話:羅污2(屢)又羅污5(盧),lu2(lú)lu5(l^u)
詳細意思解釋
- 僂
- 僂 lóu
- ——見「佝僂」( gōulóu)
- 另見 lǚ
詞性變化
- 僂 lǚ
〈名〉駝背的人 [crooked]
- 傴僂提攜,往來而不絕者,滁人游也。——歐陽修《醉翁亭記》
- 齊使禿者御禿者,使眇者御眇者,使跛者御跛者,使僂者御僂者。——《谷梁傳》
- 僂 lǚ
〈形〉
- 疾速,速度快 [speedy]
- 夫人不僂,不可使入。——《公羊傳》
- 另見 lóu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子集中》《人字部》 ·僂
- 《廣韻》落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郞侯切《正韻》盧侯切,音樓。《說文》尫也。《六書故》曲背也。別作瘻。《穀梁傳·成元年》曹公于手僂。《淮南子·地形訓》西方高土,其人面末僂修頸,卬行。《白虎通》周公背僂。《莊子·達生篇》痀僂承蜩。 又屈也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雖有聖人之知,未能僂指也。 又曲薄曰聚僂。《莊子·達生篇》聚僂之中,則爲之。《註》曲而可以聚物曰聚僂,畚筥之類是也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郞豆切,樓去聲。僂佝,短醜貌。 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隴主切,音縷。義同。 又僂句。《左傳·昭二十五年》臧昭伯如晉,臧會竊其寶龜僂句。《註》僂句,龜所出地名。 又《韻會》龍遇切,音慮。義同。 《集韻》作軁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八》《人部》 ·僂
- 尫也。從人婁聲。周公韈僂,或言背僂。力主切
-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- 厄也。大徐本作尩也。非是。尩與僂異疾。小徐本作厄也。近是。科厄、木節也。厄與僂雙聲。人背之僂。有似木之科厄。晉語注曰。戚施、僂人也。左傳昭四年注。僂、肩傴也。穀梁傳跛僂並言。管子云。苦水所。多尩與傴人。然僂不得訓尩明矣。公羊傳。夫人不僂。不可使入。何云。僂、疾也。齊人語。夫人稽畱。不肎疾順公。荀卿書亦兩言僂訓疾。按此爲婁之假借字。婁卽屢。與驟通。驟訓數。亦訓疾。○又按大徐作也。葢是曲脛之名。引伸爲曲脊之名。所以必釋爲曲脛者。由其字作尢。從大而偏曲其足。故二疾不妨同名。下文曰周公韤僂。葢者亦得謂之僂。周公之脛不無少曲。疑大徐本爲長。甲戌二月重訂。從人。婁聲。力主切。古音在四部。周公韤僂。韤者、足衣。韤僂者、由足背高隆然如背之僂也。未聞出何書。或言背僂。周公背僂見荀卿、白虎通、論衡諸書。白虎通云。傳曰。周公背僂。是爲強後。成就周道。輔於幼主。僂後主爲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