俑
注音: ㄩㄥˇ 讀音: yǒng
簡體部首:亻 簡體部外筆畫:7 簡體總筆畫:9
繁體部首:人
五筆86/98: WCEH 倉頡:ONIB 鄭碼:NXLD 電碼: 0197
筆順編號: 325425112 四角號碼: 27227 UNICODE:4FD1
基本意思
yǒng ㄩㄥˇ- 古代殯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人:木~。陶~。女~。兵馬~。
英漢互譯
- tomb figure
方言注音
- 粵語:jung2
- 客家話:[梅縣腔]jung3[寶安腔]jung3[客英字典]jung3[臺灣四縣腔]jung3[客語拼音字匯]yung3[海陸豐腔]rung3
詳細意思解釋
- 俑 yǒng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人,甬( yǒng)聲。本義:古代陪葬用的偶人,一般為木制或陶制。因象人。故從人) 同本義 [figurine]
- 俑,木人。送葬設關,而能跳踴,故名之。——《埤蒼》
- 俑有面目機發,似于生人。——《通典》引《禮記》
- 孔子謂為芻靈者善,謂為俑者不仁,殆于用人乎哉。——《禮記·檀弓》
- 又如:陶俑;武士俑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子集中》《人字部》 ·俑 ·康熙筆畫:9 ·部外筆畫:7
- 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尹竦切,音勇。從葬木偶。《禮·檀弓》孔子謂爲芻靈者,善爲俑者不仁。《註》芻靈,束草爲人形,以爲死者之從,略似人形。俑則設機發動,全似人,能踴躍也。今倡端不善曰作俑。 又《廣韻》《正韻》他紅切,音通。《說文》痛也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八》《人部》 ·俑
- 痛也。從人甬聲。他紅切。又,余隴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