痂
注音: ㄐㄧㄚ 讀音: jiā
五筆86: ULKD 五筆98: UEKD 倉頡: KKSR 鄭碼:TYJ 電碼:4018
筆順編號:4134153251 四角號碼: 00160 UNICODE:75C2
基本意思
jiā ㄐㄧㄚˉ- 傷口或瘡口血液、淋巴液等凝結成的東西,傷口或瘡口痊愈后,自行脫落:結~。
英漢互譯
- scab
方言注音
- 粵語:gaa1ge1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ga1[客英字典]ga1[臺灣四縣腔]ga1[梅縣腔]ga1kio2[寶安腔]ga1[客語拼音字匯]ga1[東莞腔]ga1
詳細意思解釋
- 痂 jiā
〈名〉
- 痂皮;瘡殼 [crust over a sore;scabies]
- 痂,疥也。從疒,加聲。——《說文》
- 痂,創也。——《廣雅》。按,今謂瘡所脫之鱗為痂。
- 劉邕嗜食痂。——《南史》
- 數日,瘡痂盡脫。——《聊齋志異·翩翩》
- 又如:痂查(痂皮);痂癩(中醫學名詞。一種皮膚病);痂皮(傷口或瘡口表面上由血小稿和纖維蛋白凝結而成的塊狀物,傷口或瘡口痊愈后自行脫落)。又指:傷口或瘡口
- 旁有乞兒箕坐,痂面饑衣。——唐· 段成式《酉陽雜俎續集》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午集中》《疒字部》 ·痂 ·康熙筆畫:10 ·部外筆畫:5
- 《唐韻》古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牙切,音嘉。《說文》乾瘍也。《徐曰》今謂瘡生肉所蛻乾為痂。《正字通》瘡弇也。《南史·劉穆之傳》子邕為太守,嗜創痂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七》《疒部》 ·痂
- 疥也。從疒加聲。古牙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