穄
注音: ㄐㄧˋ 讀音: jì
五筆86/98:TWFI 倉頡: HDBOF 鄭碼:MFRB 電碼: 4475
筆順編號:3123435445411234 四角號碼:27991 UNICODE: 7A44
基本意思
jì ㄐㄧˋ- 〔~子〕一年生草本植物。亦稱「糜子」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zai3
- 客家話:[客英字典]zi1zi5[海陸豐腔]zi5[梅縣腔]zi5[臺灣四縣腔]zi5
詳細意思解釋
- 穄 jì
〈名〉穄子,不粘的黍類,又名「糜( méi)子」 [broomcorn]。如:穄米(去殼后的穄子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午集下》《禾字部》 ·穄 ·康熙筆畫:16 ·部外筆畫:11
- 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子例切,音祭。稷別名。《說文》也。《玉篇》關西似黍不粘。《後漢·烏桓傳》其土地宜穄。《呂氏春秋》飯之美者,有山陽之穄。《穆天子傳》穄麥百載。《註》穄,似麥而不黏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七》《禾部》 ·穄
- 也。從禾祭聲。子例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