膝
注音: ㄒㄧ 讀音: xī
簡體部首: 月 簡體部外筆畫: 11 簡體總筆畫: 15
繁體部首:肉
五筆86/98:ESWI 倉頡:BDOE 鄭碼:QFOK 電碼: 5230
筆順編號:351112343424134 四角號碼: 74299 UNICODE:819D
基本意思
xī ㄒㄧˉ- 大腿和小腿相連的關節的前部:~蓋骨(亦稱「髕骨」)。護~。屈~。~眼。~下(子女幼時依偎于父母的膝下,因以「膝下」表示幼年。后用作對父母的敬辭)。奴顏卑~。
英漢互譯
- knee
方言注音
- 粵語:sat1
- 客家話:[海陸豐腔]cit7[客語拼音字匯]qid5[沙頭角腔]cit7[寶安腔]cit7[臺灣四縣腔]cit7[客英字典]cit7[陸豐腔]cit7[東莞腔]cit7[梅縣腔]cit7
詳細意思解釋
- 膝 xī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肉,桼( qī)聲。本義:膝頭) 大腿和小腿相連關節的前部。通稱膝蓋 [knee]
- 今之君子,進人若將加諸膝,退人若將隊諸淵。——《禮記》
- 又如:膝饅頭(膝蓋);膝下荒涼(指無子女);膝踝(膝蓋與足踝);膝拐(方言。膝蓋的別稱);膝彎(膝關節向后彎曲的部分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未集下》《肉字部》 ·膝 ·康熙筆畫:17 ·部外筆畫:11
- 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息七切,音悉。《說文》脛頭卪也。本作厀。《徐曰》今俗作膝。膝,人之節也。《釋名》膝,伸也,可屈伸也。《儀禮·旣夕》袂屬,幅長下膝。 又《韻會》楯名。《揚子·方言》矛骹細如鴈脛者,謂之鶴膝。《唐書·王志愔傳》鶴膝犀渠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家有鶴膝。 又齧膝,良馬名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駕齧膝。《註》孟康曰:良馬,低頭口至膝也。*考證:〔又齒膝,良馬名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駕齒膝。〕 謹照原文兩齒字改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