膁
注音: ㄑㄧㄢˇ 讀音: qiǎn
簡體部首:月 簡體部外筆畫:10 簡體總筆畫:14
繁體部首:肉
五筆86: EUVO 五筆98:EUVW 倉頡:BTXC 鄭碼: QUXK
筆順編號: 35114315112234 四角號碼: 78237 UNICODE:8181
基本意思
qiǎn ㄑㄧㄢˇ- 同肷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jim2
- 客家話:[臺灣四縣腔]kiam3jam3[客英字典]kiam3[海陸豐腔]kiam3ram3[梅縣腔]hiam1
詳細意思解釋
- 膁 qiǎn
〈名〉牲畜腰兩側肋骨和胯骨之間的虛軟處 [the part between rib and hip (of animal)]。如:膁皮(用獸類胸腹部和腋下的上等毛皮制成的皮制品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未集下》《肉字部》 ·膁 ·康熙筆畫:16 ·部外筆畫:10
- 《廣韻》苦簟切,音嗛。腰左右虛肉處。 又《集韻》丘咸切,音鵮。牛馬肋後胯前。《正字通》凡畜腰後窊處曰膁窩。 又《集韻》乎韽切,音陷。餅中肉。與同。 又牛廉切,音。美也。 又《五音集韻》胡忝切,音鼸。大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