祋
注音: ㄉㄨㄟˋ 讀音: duì
簡體部首: 礻 簡體部外筆畫:4 簡體總筆畫: 8
繁體部首: 示 繁體部外筆畫:4 繁體總筆畫: 9
五筆86:PYMC 五筆98: PYWC 倉頡: IFHNE 鄭碼: WSQX
筆順編號:45243554 四角號碼: 37247 UNICODE: 794B
基本意思
duì ㄉㄨㄟˋ- 古代的一種兵器,即殳。
- 懸掛羊皮的竿子。古代用羊皮掛在竿子上,置放城門口,用以驚嚇不當入城而入城的牛馬:「關門夜開,不下羊皮之~。」
- 姓。
方言注音
- 粵語:deoi3doi6
- 客家話:[客英字典]dai5[臺灣四縣腔]dai5dot7[梅縣腔]dai5[海陸豐腔]dai5dot7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午集下》《示字部》 ·祋 ·康熙筆畫:9 ·部外筆畫:4
- 《廣韻》丁外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都外切,音。《說文》殳也。或說,城郭市里高縣羊皮,有不當入而欲入者,暫下以驚牛馬曰祋。故從示殳。詩曰:何戈與祋。 又祋祤,縣名。在馮翊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鳳皇集祋栩。 又《廣韻》丁活切,音掇。義同。前漢郊祀志,顏師古讀。 又姓。漢光祿勳祋諷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三》《殳部》 ·祋
- 殳也。從殳示聲。或說城郭市里,高縣羊皮,有不當入而欲入者,暫下以驚牛馬曰祋。故從示殳。《詩》曰:「何戈與祋。」丁外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