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辭典

中文字典 >> 人部 >>

注音: ㄗㄨˇ 讀音:  

部首:  部外筆畫: 7 總筆畫: 9

五筆86/98: WWEG 倉頡: OOBM 鄭碼: ODOL 電碼:0194

筆順編號:343425111 四角號碼: 87812 UNICODE: 4FCE


基本意思

  ㄗㄨˇ
  1. 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:~豆(a.「俎」和豆,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;b.祭祀,崇奉)。
  2. 切肉或切菜時墊在下面的砧板:刀~(刀和砧板)。
  3. 姓。

方言注音

  • 粵語:zo2
  • 客家話:[客語拼音字匯]zu3[寶安腔]zu3[客英字典]zih3cih1[海陸豐腔]zu3cu3[臺灣四縣腔]zu3cu3
  • 潮州話:之窩2(左)

詳細意思解釋

〈名〉

  1. (指事兼形聲。小篆字形。《說文》「從半肉在且上。」且,祭祀所用的禮器。本義:供祭祀或宴會時用的四腳方形青銅盤或木漆盤,常陳設牛羊肉)
  2. 同本義 [a sacrificial utensil]
    1. 為俎孔碩。——《詩·小雅·楚茨》
    2. 鳥獸之肉,不登于俎。——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
    3. 祭操俎。——《山海經·海外西經》
    4. 俎豆之事。——《論語·衛靈公》
    5. 庖人雖不治皰,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。——《莊子·逍遙游》
  3. 又如:俎幾(俎形如幾,故稱。古代祭祀、燕饗時所用的禮器);俎拒(俎足中央的橫木);俎味(祭祀用食品)
  4. 古代割肉用的砧板。多木制,也有青銅鑄的,大方形,兩端有足 [a chopping block]
    1. 如今人方為刀俎,我為魚肉。(俎,切肉的砧板。)——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

《康熙字典》

  • 《子集中》《人字部》 ·俎 ·康熙筆畫:9 ·部外筆畫:7
  • 《唐韻》側呂切《集韻》壯所切,音阻。祭享之器。《詩·小雅》爲俎孔碩。《禮·明堂位》周以房俎,有虞氏以椀俎,夏后氏以嶡俎。 又折俎。《左傳·宣十六年》晉侯使士會平王室,定王享之原。襄公相禮殽烝。玉召士會曰:王享有體薦,宴有折俎。公當享,卿當宴,王室之禮也。《註》殽烝,升殽於俎也。體薦,半體示儉也。折俎,體解節折,示惠也。 又鼎俎。《韓詩外傳》伊尹負鼎俎,調五味,而立爲相。 又《揚子·方言》俎,幾也。西南蜀漢之郊曰杫,杫音賜。 又刀俎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樊噲曰:如今人方爲刀俎,我爲魚肉。《註》俎,椹版也。 又尊俎。《後漢·馬融傳》起謀於尊俎之閒。《註》尊,奠酒之罇。俎,載牲之器。 又姓。 又葉壯揣切,錐上聲。《蘇轍·新宅詩》李侯雖貧足圖史,旋作明窻安淨幾。閉門且辦作詩章,好事從來置尊俎。 《說文》俎在且部,禮俎也。從半肉,在且旁。指事亦會意。非從人。《字彙》附人部,非。*考證:〔《禮·明堂位》周以房俎,有虞氏以捖俎,夏后氏以蕨俎。〕 謹照原文捖改椀。蕨改嶡。〔《左傳·宣十七年》晉侯使士會平王室。〕 謹照原文十七年改十六年。〔《揚子·方言》俎,幾也。西南蜀漢之郊曰扯,扯音賜。〕 謹照原文兩扯字改杫。

說文解字

  • 《卷十四》《且部》 ·俎
  • 禮俎也。從半肉在且上。側呂切

  • 清代段玉裁『說文解字注』
  • 禮俎也。謂禮經之俎也。從半肉在且上。仌爲半肉字。如酋谷有半水字。會意字也。魯頌傳曰。大房、半體之俎也。按半體之俎者、少牢禮上利羊載右胖、下利豕右胖載於俎是也。故曰禮俎。半部曰。胖、半體肉也。側呂切。五部。

English

chopping board or block; painted

俎的造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