槌
注音: ㄔㄨㄟˊ 讀音: chuí
簡體部首:木 簡體部外筆畫: 9 簡體總筆畫: 13
繁體部首: 木 繁體部外筆畫: 10 繁體總筆畫:14
五筆86:SWNP 五筆98: STNP 倉頡: DYHR 鄭碼:FMYW 電碼: 2846
筆順編號: 1234325151454 四角號碼: 47937 UNICODE: 69CC
基本意思
chuí ㄔㄨㄟˊ- 敲打用具:~兒。棒~。鼓~子。
- 古同捶,敲打。
- 古代架蠶箔的木柱。
英漢互譯
- gavel pestle
方言注音
- 粵語:ceoi4
- 客家話:[梅縣腔]chui2[海陸豐腔]chui2[客語拼音字匯]cui2[陸豐腔]chui3[客英字典]chui2[寶安腔]cui2[東莞腔]cui2[臺灣四縣腔]cui2
詳細意思解釋
- 槌 chuí
〈名〉
- (形聲。從木,追聲。本義:槌子,敲擊工具) 同本義 [mallet]
- 鑿所以入木者,槌叩之也。——漢· 王充《論衡》
- 又如:鼓槌;槌杵(棒槌);槌砧(鐵錘和鐵砧);槌輪(用竹木做成載人或運貨的車子);槌棒(敲打用的木棒)
詞性變化
- 槌 chuí
〈動〉
- 捶打;敲擊 [beat]
- 阿母得聞之,槌床便大怒。——《玉臺新詠·古詩為焦仲卿妻作》
- 收得馥大兒,槌折兩腳。——《三國志·袁紹傳》注
- 又如:槌心(自槌胸脯);槌牛(擊殺牛);槌胸踏地(捶胸頓足);槌鼓(擊鼓);槌毀(抨擊詆毀);槌擊(敲擊);槌槍(古兵器名)
《康熙字典》
- 《辰集中》《木字部》 ·槌 ·康熙筆畫:14 ·部外筆畫:10
- 《唐韻》《正韻》直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傳追切,音椎。擊也。《漢·宋子侯·古詩》槌牀便大怒。 又棒槌,所以擊也。《魏書·李崇傳》邨置一樓,樓置一鼓,盜發之處,雙槌亂擊。或作椎。一作桘。 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馳僞切,音縋。《說文》關西謂之特。《徐曰》江淮謂之槌,此則架蠶簿之木也,所謂懸蠶曲杙。《集韻》平聲亦載此義。 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回切,音堆。擲也。《揚子》槌提仁義。
說文解字
- 《卷六》《木部》 ·槌
- 關東謂之槌,關西謂之。從木追聲。直類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