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易近人
注音:
意思解釋:平易:原指道路平坦寬廣;后比喻態度平和;沒有架子;使人容易接近。也形容文字深入淺出;通俗易懂。
出處典故: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魯周公世家》:「平易近民,民必歸之。」
成語簡語:pyjr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褒義成語
成語用法:聯合式;作謂語、賓語;含褒義
成語結構:偏正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成語辨析:~和「和藹可親」、「和顏悅色」都可形容態度溫和;不同在于:①「和藹可親」和~都有使人容易接近或親近的意思;并多用于長輩;不用于小共;「和顏悅色」沒有使人容易接近的意思;也不限于長輩。②同樣形容溫和時;「和顏悅色」偏重于臉部表情;「和藹可親」和~偏重于態度作風或表示人的性格特點。
成語例子:凡昌黎(韓愈)與東野(孟郊)聯句,必字字爭勝,與他人聯句,則平易近人。(清 趙翼《甌北詩話》卷三)
英語翻譯:be simple and easy to approach
日語翻譯:やさしくて近付きやすい
俄語翻譯:простой и доступный
其他語言:<德>zugǎnglich <entgegenkommend><法>d'un abord facile <être affable et accessible>
成語謎語:伴
來源故事:
西周初,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于魯,太公望(姜子牙)封于齊,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。三年后,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,周公說:「為什么來得這么晚?」伯禽說:「我變革禮俗,費力不小。比如服喪,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。」而太公到齊之后,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,周公說:「為什么來得這么快?」太公說:「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,一切依從通俗簡易。」太公后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,長嘆說:「魯國后世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。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,民眾就不愿意接近。平易近民,民眾才會歸附。」所以「平易近人」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。
可是到了唐朝,為避唐太宗-李世民諱,凡言「民」處皆改為「人」,此語也不例外。如白居易《策林》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「平易近人」。這樣一改,意思也就變了,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,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