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馬識途
注音:
意思解釋:識:認得;途:路。老馬能認識走過的道路。比喻年紀大的人;富有經驗。
出處典故:先秦 韓非《韓非子 說林上》:「管仲、隰朋從于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返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‘老馬之智可用也。’乃放老馬而隨之。遂得道。」
成語簡語:lmst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成語用法:主謂式;作主語、謂語;含褒義
成語結構:主謂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成語辨析:~與「識途老馬」有別:~是「原來的馬認得路」;用來比喻一種情況;可作謂語;可用作分句;「識途老馬」是比喻人;一般不能作謂語或分句。
成語例子:他雖然年高,但老馬識途,還是可以做個顧問的。
英語翻譯:An old hand is a good guide.
日語翻譯:老馬(ろうば)は道を知る。経験者(けいけんしゃ)はその道に詳(くわ)しい
俄語翻譯:Стáрый конь дорогу знáет.
其他語言:<法>un vieux cheval connaǐt la route <un homme d'expérience est un bon guide>
來源故事:
出處《韓非子。說林上》 管仲、隰(xi)朋從桓公伐孤竹,春往冬返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「老馬之智可用也。」乃放老馬而隨之,遂得道。 釋義「途」路。老馬認識道路。比喻有經驗的人熟悉情況,能在某個方面起指引的作用。 故事公元前663年,齊桓公應燕國的要求,出兵攻打入侵燕國的山戎,相國管仲和大夫隰朋隨同前往。齊軍是春天出征的,到凱旋而歸時已是冬天,草木變了樣。大軍在崇山峻嶺的一個山谷里轉來轉去,最后迷了路,再也找不到歸路;雖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,但仍然弄不清楚該從哪里走出山谷。時間一長,軍隊的給養發生困難。情況非常危急,再不找到出路,大軍就會困死在這里。管仲思索了好久,有了一個設想:既然狗離家很遠也能尋回家去,那么軍中的馬尤其是老馬,也會有認識路途的本領。于是他對齊桓公說:「大王,我認為老馬有認路的本領,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領路,帶引大軍出山谷。」齊桓公同意試試看。管仲立即挑出幾匹老馬,解開韁繩,讓它們在大軍的最前面自由行走。也真奇怪,這些老馬都毫不猶豫地朝一個方向行進。大軍就緊跟著它們東走西走、最后終于走出山谷,找到了回齊國的大路。
別人正在查的成語意思
- 放誕任氣
- 老馬識途
- 任其自然
- 枯瘦如柴
- 刻木為吏
- 大吼大叫
- 知其一不達其二
- 寧為太平狗,莫作離亂人
- 知其一未睹其二
- 偶燭施明
- 克盡厥職
- 緩歌縵舞
- 埋鍋造飯
- 先計后戰
- 西臺痛哭
- 放蕩馳縱
- 能近取譬
- 潛滋暗長
- 枯楊之稊
- 緩轡而行
- 偶語棄市
- 枯楊生華
- 隨機而變
- 埋沒人才
- 知其一未知其二
- 天賜良機
- 門禁森嚴
- 慌慌急急
- 枯燥乏味
- 先見敗征
- 知情不報
- 認賊作父
- 先覺先知
- 放空炮
- 山搖地動
- 袂云汗雨
- 知情識趣
- 隨口亂說
- 天賜之福
- 偶影獨游
- 寧為太平犬,莫作離亂人
- 隨口胡謅
- 西顰東效
- 應天授命
- 大禍臨門
- 森嚴壁壘
- 千里莼羹
- 大家小戶
- 埋名隱姓
- 撬窗挖壁
- 應天順時
- 西贐南琛
- 埋三怨四
- 三瓦兩舍
- 擒虎拿蛟
- 放空氣
- 寧我負人,毋人負我
- 馬首是瞻
- 千頭萬緒
- 驢鳴犬吠
- 天打雷擊
- 侃然正色
- 好事多磨
- 西方凈土
- 寧與千人好,莫與一人敵
- 千金市骨
- 應運而出
- 大奸極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