怙惡不悛
注音:
意思解釋:一貫作惡;屢教不改。怙:堅持;悛:悔改。
出處典故: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隱公六年》:「長惡不悛,從自及也。雖欲救之,其將能乎?」
成語簡語:hebq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成語用法:連動式;作賓語;含貶義
成語結構:連動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成語例子:對這個怙惡不悛的慣犯,必須嚴加懲處。
英語翻譯:stick to one's wickedness and refuse to reform
其他語言:<德>ohne Reue und unverbesserlich
來源故事:
西晉末年,中原再次出現混亂,一些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獨立的政權,史稱16國時期。
前趙的國君劉濯,本為匈奴族,他依仗武力奪取了漢劉淵建立的政權,建都長安,威震一時。
和劉濯同時的另一位武將石勒原是羯族人,從小做商販。后來,石勒投奔劉淵從軍,立下戰功,被封為大將。
石勒對劉濯的篡權很不滿,伺機滅掉劉濯取而代之。石勒經過多次與劉濯交戰,使劉濯的軍事實力日漸削弱。
于是,劉濯對石勒改換收買拉擾的策略,派心腹郭汜為使者,前去封石勒為太宰,領大將軍銜,進爵趙王,領二十部,出入乘金銀車,駕云馬,冕帶十二旒,夫人封王后。
石勒答應下來,為了表示謝意,他特派王修等人為大使前往劉濯處拜謝。
劉濯手下有個叫曹平的謀士,原是石勒的舍人。他告誡劉濯說:「石勒派王修等人前來,外表上是來答謝,實際上是要觀察各郡的虛實,以便伺機發起攻戰。」
劉濯聽后大怒,待郭汜等回來,立即將來使王修斬首,并下令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。
石勒聽后怒不遏,下令滅了曹平的三族,以后召集大臣說:「我們派出使者本是為了修好如初,并無他意,但劉濯卻‘長惡不悛’,反而殺害了表示誠意的使者。這實在是做惡多端,不可饒恕!所以,我決定自取趙地自立為王。」
于是,石勒設了太醫、尚方、御府諸令,并專門修了正陽門,正式稱起王來。
公元318年,石勒殺了劉濯,建立起后趙政權。「長惡不悛」,后引申為「怙惡不悛」,用以比喻作惡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