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識之無
注音:
意思解釋:識:認識。形容人不識字,文化水平很低
出處典故:唐 白居易《與元九書》:「仆始生六七月時,乳母抱弄于書屏下,有指‘無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雖口未能言,心已默識。」
成語簡語:bszw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貶義成語
成語用法: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;形容人不識字
成語結構:動賓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同義詞:不識一丁
反義詞:學富五車
成語例子: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23回:「白面書生心不辨菽麥,目不識之無,依草附木,云蒸龍變。」
英語翻譯:illiterate <be unable to read and write>
來源故事:
唐朝時期,大詩人白居易從小就聰明過人,據《新唐書》記載他生下的第7個月就能指認「之無」兩字,他的乳母百試不差。他給元稹的信證實:「仆始生六七月時,乳母抱弄于書屏下,有指‘無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雖口未能言,心已默識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