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自量力
注音:
意思解釋:量:估計。不能估計自己的力量。指過高估計自己的實力。
出處典故:唐 玄奘《大唐西域記 摩揭陀國上》:「今諸外道不自量力,結黨連群,敢聲論鼓,惟愿大師摧諸異道。」
成語簡語:bzll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成語用法:動賓式;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形容對自己估計過高
成語結構:動賓式成語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同義詞:螳臂擋車、蚍蜉憾樹
成語例子:就說我們殿試都是僥幸名列上等,并非不自量力,何敢自不量力,妄自談文。(清 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八十七回)
英語翻譯:do sth.beyond one's ability or strength
日語翻譯:艖(み)のほどを知(し)らない
俄語翻譯:переоцéнивать свои силы
其他語言:<法>se surestimer <d'un air de fatuité>
成語謎語:螳臂擋車;螞蟻緣槐夸大國
來源故事:
春秋時期,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,一個是鄭國,一是息國。公元前712年,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。
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,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,軍力也要弱得多。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。
事后,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,息國快要滅亡了。他們分析的根據是,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,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,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系,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,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。犯了這五條錯誤,還要出師征伐別國,結果遭到失敗,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?
果然,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