素材辭典

成語字典 >> 一揮而就

一揮而就

注音:ㄧ ㄏㄨㄟ ㄦˊ ㄐㄧㄨˋ

讀音讀法:一揮而就的讀法

意思解釋:就:成。筆一揮就寫(畫)成了。

出處典故:宋 朱弁《曲洧舊聞》第七卷:「東坡一揮而就,不日傳部下,紙為之貴。」

成語簡語:yhej

常用程度:常用成語

感情色彩:中性成語

成語用法:偏正式;作謂語、定語;含褒義

成語結構:偏正式成語

產生年代:古代成語

成語辨析:~和「一氣呵成」;都有「不停歇地迅速完成」的意思;常用于寫作、繪畫。不同在于:①~的「揮」專指「揮筆」;僅用于寫字、作文、畫畫。還可以用于寫個別字。②「一氣呵成」的使用范圍較廣;除了寫作、畫畫、還可以用于其他工作;并可比喻文章寫得氣勢暢達、首尾貫通。但不能用于寫個別字。③~多含褒義;只在表示動筆草率時含貶義;「一氣呵成」是褒義的。

同義詞:一氣呵成一蹴而就輕而易舉

反義詞:一筆勾銷一筆抹煞千錘百煉

成語例子:度尚令邯鄲淳作文鐫碑以記其事。時邯鄲淳年方十三歲,文不加點,一揮而就,立石墓側,時人奇之。(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第七十一回)

英語翻譯:take up one's brush and dash off

俄語翻譯:раз-два и готово <одним духом>

成語謎語:下筆千言倚馬可待

來源故事:

  1,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薦舉不捷》:「捍王璘呴復為鳥散馀花 落詩二十首,援毫而就。時忽風雨暴至,數幅為回飚所卷,泥滓沾漬,不勝舒卷。璘曰:‘勿取,但將紙來!’復縱筆一揮,斯須復十馀篇矣。」后因以「一揮而就」形容才思敏捷,一動筆就寫成。
  2,《三字經》是兒童的啟蒙讀物,內容非常豐富。自南宋到民國,經元、明、清三朝的七百余年之中,這部書一直是兒童上學的啟蒙書之一,幾乎家喻戶曉。但對于作者,了解的人就不多了。
  這部書的作者是南宋學者正應麟。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正應麟任會試主考官時發現的人才。正應麟向當時的皇帝宋理宗推薦文天祥的文章時說:「此人肝膽如鐵石,文章如龜鑒。」意思是意志堅強如鋼鐵和石頭,文章簡直如同經典著作。文天祥這份殿試考卷一萬多字,是不加思索一揮而就的。文章針對時弊作了全面中肯的針砭,令人讀后耳目一新,有撥云見日的感受。
  文天祥的文章寫得如此之好,又如此之快,一方面是文思敏捷,更重要的是他平日讀書之外,留心天下大事,關注民間疾苦。
  文天祥中狀元以后,被派到江西當地方官。后來元軍逼近首都臨安,文天祥把家產全部賣掉,充作軍晌,并親自率領部隊趕到臨安,準備與元軍作戰。文天祥到了臨安,立即被任命為右丞相,并作為南宋使臣赴元營談判。
  文天祥到了元營,怒斥元軍首領背信棄義。元軍首領理屈辭窮,惱羞成怒,強行將文天祥扣押。
  文天祥千方百計從元營脫身,一路飽經艱險,到達江西,集合南宋官軍,奮起抵抗元兵。他轉戰廣東、福建,幾次給敵軍以沉重打擊,最終因敵眾我寡,不幸兵敗被俘。
  元軍將領張弘范原是宋軍將領,他投降了元兵,又勸文天祥歸順。文天祥把過零丁洋時寫下的一首七言律詩抄給他,表明心跡。全詩如下:
  辛苦遭逢起一經,
  干戈寥落四周星。
  山河破碎風飄絮,
  身世浮沉雨打萍。
  惶恐灘頭說惶恐,
  零丁洋里嘆零丁。
  人生自古誰無死,
  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  張弘范看了詩,知道文天祥絕不會屈服,便將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。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幾次自殺不成,絕食七天七夜沒有餓死。在獄中還寫下《正氣歌》,這首詩現在讀起來還令人肅然起敬。
  文天祥終因寧死不降被元兵殺害,以他自身的壯舉譜寫了又一首「正氣歌」。


上一個: 揚揚得意 下一個: 羞人答答

別人正在查的成語意思